奇兵钻地道变瓮中鳖,补给线被无人机切断:红军城下俄军的绝望

54 2025-09-11 16:30

忘掉那些官方战报吧,全是废话。

红军城那场血战的真正结局,是通讯频道里一阵嘈杂的静电,和一长串谁也听不清、但谁都懂的俄语脏话。

当一个突击队长用这种方式跟世界告别时,你就知道,一个被寄予厚-望的计划,已经彻头彻尾地玩儿砸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72小时前,我,还有估计成千上万的“键盘军神”们,还对着俄军在火车站升起旗子的视频,啧啧称奇。

那会儿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完了,这回乌军要被一波带走了。

你看那架势,第51集团军、第90坦克师,十一万人黑压压三面围过来,然后神来之笔——一支精锐突击队,顺着百年前的煤矿坑道,悄无声息地从地下钻出来,直插城市心脏。

多牛的剧本,好莱坞都不敢这么编。

莫斯科那边,估计香槟都开了一半了。

这套“中心开花、内外夹击”的打法,简直可以写进西点军校的教科书。

可他们好像忘了,教科书是死的,战场上的人,是活的。

尤其是在顿巴斯这片被炮弹犁了无数遍的土地上,活下来的人,骨头都比别处的硬。

俄国人把城市战当成了野外拉练,这是他们犯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错误。

他们没算到,红军城里那些破破烂烂的“赫鲁晓夫楼”,在乌克兰老兵手里,能变成一个个坚固到令人发指的火力点。

窗户全用砖头水泥堵死,掏个洞就是射击孔;楼道里塞满沙袋,坦克进不去,步兵冲锋就得拿命去填。

这哪是巷战,这分明就是一场21世纪的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更要命的是什么?

后勤。

那支被寄予厚-望的突击队,带的干粮只够吃三天。

他们以为三天后,大部队就能碾进来,大家一起吃着红菜汤唱着歌。

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通往红军城的那条公路,成了乌军“柳叶刀”无人机的天堂。

网上流出的那些无人机视角视频,看得人脊背发凉:一辆油罐车,在屏幕上还是个小白点,下一秒就“嘭”地一下,炸成一团橘红色的火球,黑烟冲天。

那升腾的不是烟,是城里那几百号突击队员的希望。

战场的逻辑就这么简单粗暴,没有补给,神仙也得下凡。

第四天,压缩饼干配雨水成了这帮精锐的盛宴。

伤员没有药,只能拿步枪背带勒紧伤口,疼得直哼哼。

指挥官还在电台里喊话,说什么“援军正在路上”“你们的牺牲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一个年轻士兵抢过话筒,用吼的:“去他X的政治意义!老子要子弹!要吃的!”

这就是俄乌冲突打到今天最真实的写照,宏大叙事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忍饥挨饿,在流血死去。

当然,乌克兰人也不好过。

为了守住红-军城,他们把能调的兵都调来了,甚至开始征召60岁的老头。

医院里伤员多到只能躺在走廊上,一个护士对着镜头哭诉,说太平间都快不够用了。

他们用人命,硬生生把俄军的攻势给顶了回去,把那支钻进城里的突击队,从一把尖刀,拖成了一块没人管的弃子。

最后的突围,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一场献祭。

他们知道冲出去也是九死一生,但总比在地下室里活活饿死、冻死要强。

可他们忘了,这个时代的黑夜,早已不属于步兵。

天上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们,热成像仪下,他们在废墟中移动的身影,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清晰又脆弱。

然后,炮弹就落了下来,没有警告,没有对射,就是单纯的、冰冷的、高效的屠杀。

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秘密通道,最终成了埋葬他们的坟墓。

所以,谁赢了?

我觉得谁也没赢。

俄军为一次失败的军事冒险,赔上了一支精锐部队。

乌克兰人呢,用尸山血海,暂时保住了一个战略要地。

可那座城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你说,打到这个份上,再讨论输赢,还有意义吗?

这仗,到底图个啥?

下一篇:美国若关闭GPS!全球导弹将一瞬间“失明”?唯有这2国例外
上一篇:蓝盔部队黯然谢幕,联合国面临存亡危机,多边主义路在何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