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175战,王晶怒怼学院派:票房至上还是艺术优先?

199 2025-07-11 17:51

假设有一件事,你做了几十年,积累了海量经验,甚至成为行业内的“常青树”。突然有一天,一个刚毕业的“学院派”站在你面前,开始指责你的专业水平。如果是你,会如何反应?香港鬼才导演王晶遇到的正是这样的场景。在一次节目中,他怒斥一位电影学院老师:“你懂什么?我当导演的时候你还没进电影学院!”这掷地有声的,让全场为之一震,也让网友炸开了锅。这场“大导演对战学院派”的矛盾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问题?

王晶的这番话瞬间点燃了社交媒体。有人力挺他,称这是电影行业“实践派”对“学院派”的一次胜利;也有人认为他言辞太冲,缺乏对专业的尊重。这个事件的核心矛盾其实直指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到底是“科班出身”更重要,还是“实战经验”更管用?王晶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学院派”,对真正的电影制作根本一窍不通。他还直言不讳地批评,“如果这些老师真那么厉害,就不会待在学校教书了。”

瞬间让不少电影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感到不满。有人反驳称,电影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学院派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给行业输送创新的思维和技术。而王晶的追随者则针锋相对地指出:“一个拍过175部电影的导演,难道还需要这些‘理论家’来指导?”双方你来我往,争吵不断。可惜的是,王晶当时并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论据支持他的观点。这就像一场未完待续的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为了看清这个矛盾的本质,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究竟“实践派”和“学院派”在电影行业中的定位是什么?王晶的经历无疑是“实践派”的最佳代表。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电影圈,至今拍摄了175部电影,其中有不少经典,比如《追龙》《鹿鼎记》和《赌神》。但他也拍了不少被认为是“流水线产物”的商业片,甚至被冠上了“烂片之王”的称号。王晶自己对此倒是毫不避讳,坦言“做多错多”是自然规律。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观众买账,票房够高,那就是一部好电影。

反观“学院派”,他们更多的是从电影理论和艺术性角度出发,追求作品的创新和深度。当王晶指责某些电影学院老师“只会讲不会做”时,也有不少人觉得他忽视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没有理论的支撑,实践可能会陷入盲目;同样,没有实践的检验,理论也只是一纸空谈。

争论归争论,普通观众似乎并不太关心这些学术性的分歧。他们更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学院派”总是对像周星驰、刘德华这样的演员和王晶这样的导演“看不上”?

在电影圈,有一个现象经常被人吐槽:那些在观众中大受欢迎的商业片,很少能够获得专业电影奖项的青睐。王晶就曾多次提及,像周星驰、刘德华这样的演员,虽然在观众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却经常被一些所谓的“专家”评价为“演技不过关”。这其中的矛盾,其实并不仅仅是个人喜好问题,而是牵涉到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长期争论。

以周星驰为例,他的无厘头喜剧风靡整个华语圈,但却长期被认为“缺乏深度”。刘德华的情况也类似,尽管他主演的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在一些电影奖项中却屡屡失意。王晶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些专家完全脱离了大众视角,只懂得自嗨。电影的本质还是“为观众服务”,而不是为评委和专家而拍。

这种观点也并非全无争议。有人指出,商业片的大众喜爱度固然重要,但艺术片的存在同样意义非凡。正是这些影片在推动电影语言的进步,开拓电影的边界。如果没有这些“少数派”的坚持,电影行业可能会变得千篇一律。因此,当王晶嘲讽学院派老师时,这些观点的支持者也站出来为理论派辩护:“没有学院派的教育,你的电影拍摄团队从哪来?”

事实的确如此,电影行业并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领域。导演、编剧、摄影、剪辑、音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正是从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仅仅用“实战经验”来否定“学院派”,未免有些片面。

就在大家以为争论到此为止时,事情出现了反转。在王晶列出的三部最满意作品中,《追龙》和《鹿鼎记》两部均由刘德华主演。他毫不掩饰对刘德华的喜爱,甚至称刘德华是他“最得力的拍档之一”。这引发了网友的进一步热议:如果说王晶的电影代表了商业片的巅峰,那么刘德华无疑就是这一类型的“最佳代言人”。可问题是,刘德华本身却曾在采访中提到,他对一些艺术性的探索也充满兴趣,甚至希望能够有更沉浸的表演空间。

:如果连商业片的核心代表人物都开始向艺术性靠拢,“学院派”和“实践派”之间的争论是否还有意义?更令人深思的是,在这个争论的背后,是否其实隐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电影行业到底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王晶的批评虽然直白,但也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观众的审美和专家的评判标准之间,始终存在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专家看重的是电影的创新与深度,而普通观众更在意故事的好看与否。电影究竟应该为谁而拍?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却也是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随着事件的发酵,不少业内人士也加入了讨论。一些导演和编剧甚至站出来表示,“学院派”与“实践派”的矛盾,其实并不像王晶说得那么简单。许多导演虽然出身学院,但在多年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反之,那些从未接受过学院教育的导演,也并非完全不需要理论知识。两者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而非对立。

可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换个角度来“学院派”与“实践派”的争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电影行业未来的一种迷茫。如今,全球电影市场都在经历一场变革。从中国到好莱坞,观众的口味变化、流媒体平台的崛起,让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而在这种背景下,“学院派”与“实践派”的争论,实际上是电影行业在寻找突破口的一种表现。

这场争论也暴露了电影工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为什么许多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并没有进入电影行业?是因为缺乏机会,还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根本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这些问题,或许比王晶与那位电影学院老师的口水战更值得深思。

在这场风波中,王晶用他的幽默和直接表达了对“学院派”的不满,甚至提出了“真有本事就去拍电影”的挑衅式观点。正如有人所说,争论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分出胜负,而是找到一个更好的答案。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践派”,他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让电影变得更好。与其互相指责,不如坐下来好好聊聊——电影行业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合作。

既然王晶认为“实践经验”才是电影行业最重要的资本,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没有接触过电影实际拍摄的电影学院老师,真的一无是处?反过来,那些高票房却被专家批评为“无深度”的商业片,是否真的就不配被称为好电影?你怎么看?

下一篇:热血巨作《吞天剑帝》,欺我辱我者,虽远必诛!
上一篇:白玉兰颁奖典礼热闹开幕,宋佳夺视后引热议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