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空运物流托运
195
2025-09-02
联合国安理会最近的一个决定,无疑在国际社会投下了一枚重磅石子:那支在黎巴嫩南部驻扎了半个世纪的联黎部队,竟然要按计划在2026年底谢幕了。根据决议,这些“蓝盔”士兵将有一年时间有序撤离,而这背后,正如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所言,正是美国执意推动的结果。
令人深思的是,既然是美国“执意”,那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中、俄、英、法——为何也一致投了赞成票,促成了这项全票通过的决议?这个看似和谐的表象,实则掩盖不住国际社会对联合国当下作用的深层忧虑,尤其是在中东这片火药桶,以哈冲突升级、黎以边境战火频仍的背景下。
看看加沙,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巨大伤亡数字触目惊心,超过280人遇难,400多人受伤。以色列方面对联合国权威的公开挑战,也已是屡见不鲜。这支维和部队的撤离,绝不仅仅是几千名士兵的去留,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二战后,特别是近十年来,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从俄乌到以巴,从以伊到印巴,联合国在诸多冲突中似乎总是力不从心,调停效果不彰。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曾经承载着全球和平梦想的机构,其权威性是否正在悄然瓦解?多边主义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蓝盔下的叹息
回溯联黎部队的来时路,要从1978年说起。那年3月,以色列首次挥师黎巴嫩,矛头直指盘踞在那里的巴解组织。安理会旋即通过425号决议,匆匆派出一支4000人的“临时”部队。尽管以色列军队很快撤离,但黎以之间的心结远未解开。
巴解组织因反抗以色列占领而流亡黎巴嫩,使得这片土地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1982年,以色列再次入侵,誓要铲除巴解组织。在国际社会的重压下,巴解组织选择撤离,其总部和上万名游击队员散落至八个阿拉伯国家,以图保存实力。
也正是在那段动荡岁月中,黎巴嫩真主党应运而生,其使命清晰而坚定:抵抗以色列对黎巴嫩的侵略,并声援巴勒斯坦。自此,黎以冲突从零星摩擦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武装对峙,而联黎部队,也从最初的“临时”身份,无奈地转变为一支长期维和部队。
尽管维和部队在边境划出了一道“蓝线”,试图将双方隔开,但这条线更像一道心理防线,其真实作用却日益受限。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爆发了34天的激烈战争,战后联合国祭出1701号决议,雄心勃勃地扩大了联黎部队的任务范围,要求其监督停火,并解除武装组织。
然而,18年过去了,这份停火协议并未真正落地。真主党不仅没有解散,反而实力日益壮大,拥有超过15万枚火箭弹,装备精良,足以媲美许多国家的正规军,更在黎巴嫩南部构筑了庞大的地道和基地网络。
面对这一切,联黎部队能做的,似乎只有观察、报告和发出警告,却始终无法采取有效行动加以阻止。50年来,这支部队已经付出了300多名官兵的生命,他们或在交火中牺牲,或在意外中离世。然而,他们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存在感却渐趋模糊。
甚至有当地人将他们视为“领高薪的外国观光团”,部分维和士兵也曾无奈抱怨:当和平本身不存在时,所有的维和行动,都不过是形同虚设的表演。这种无力感,弥漫在蓝盔之下,也渗透进每一个关注中东局势的人心中。
大国牌桌上的倦怠
联黎部队的撤离,以及联合国在全球热点冲突中屡屡表现出的“不作为”或“低效”,无不暴露出安理会内部大国政治的深刻裂痕。中、俄、英、美、法这五大常任理事国,表面上虽有阵营划分,但私底下常常各怀心思,难以形成统一的行动。
一票否决权,这把双刃剑,常常让联合国和安理会陷入僵局,许多重大决议的推行因此寸步难行。此次联黎部队的撤离,耿爽副代表直言是美国执意要求的结果,这不仅凸显了国际权力结构的不对称,更被解读为其他常任理事国某种程度上的“顺从”或“无奈”。
在俄乌、以巴等全球最紧迫的危机中,联合国未能扮演关键的阻止或调停角色,其调解能力甚至被某些评论者拿来与非官方的努力相比较,显得相形见绌。以色列等国公然挑战联合国权威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这无疑进一步侵蚀了其国际公信力。
如今的联合国,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公开辩论的场所”,大家各说各话,缺乏公认的规则和实际的约束力。甚至有观点认为,联合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主导,这不禁让人质疑:各国每年投入的巨额会费和派遣的人员,其必要性究竟在哪里?
安理会此次一致通过联黎部队撤离决议,深层原因之一,或许正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疲惫”。毕竟,50年的时间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持续的投入却不见显著成效,这种无休止的消耗,确实让一些成员国感到倦怠,选择放手。
撤军,引爆边境?
联黎部队一撤,黎巴嫩南部边境无疑将成为一个危险的真空地带。以色列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入侵,甚至长期占领战略要地,地区冲突升级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黎巴嫩政府虽口头上支持主权完整,但其国内政局混乱、经济崩溃,军队也疲弱不堪。
总统缺位、内阁瘫痪、银行破产,黎巴嫩自身已是泥菩萨过江,根本无力有效填补这片安全空白。更令人担忧的是,真主党在黎巴嫩已然是“国中之国”,许多当地民众甚至觉得他们比政府更可靠,这使得维和部队撤离后的安全真空更加严重。
尽管安理会决议允许联黎部队继续保护联合国人员,维持基地周边的“态势感知”,并承诺保护平民、协助人道援助,但在真主党势力根深蒂固的地盘,联合国的话语权究竟能有多少实际效用?安理会要求秘书长明年6月前提交方案,推进1701号决议,但这已是18年前的旧账,进展之缓慢,令人唏嘘。
真主党对撤离保持着诡异的沉默,但其行动却从未停止试探以色列的底线:跨境偷袭、无人机侦察、火箭弹试射,每一次都是火药味十足的警告。联黎部队过去就像一道脆弱的缓冲,如今这道缓冲即将消失,边境可能瞬间被引爆。
以色列军方高层已明确表态:真主党必须解除武装,否则他们将亲自“处理”。过去有联黎部队在场,以色列的行动多少还会顾忌国际舆论,但障碍一旦清除,空袭和地面进攻恐怕会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常态化。
黎巴嫩民众渴望平静生活,但战争摧毁了他们的经济,真主党带来的“尊严”也屡屡招致冲突,人们无不担忧2006年的噩梦再次上演。联合国报告曾多次指责真主党违规囤积武器,但调查却屡屡受阻,联黎部队撤离后,唯一的外部制衡力量将不复存在,地区力量的天平彻底倾斜。
蓝盔部队的撤离计划将分期进行,包括减少巡逻、关闭据点和主力撤离,预计持续一年。然而,安全交接的细节却模糊不清,让前线的维和士兵们在紧张气氛中整理行装,目光紧盯着真主党的每一个举动。
国际社会对此深表忧虑,欧洲国家呼吁各方克制,而美国则坚定不移地支持以色列。黎以边境从未真正平静,真主党的火箭弹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以色列的“铁穹”系统也时刻待命。双方相互威慑,但平民的生命安全始终悬于一线。
联黎部队曾是双方沟通的渠道,如今这个缓冲也将消失。黎巴嫩南部小镇的民众,表面上生活如常,内心却无不关注着局势发展。他们担忧失业,因为联黎部队曾雇佣大量本地人;更担忧战争的再次爆发,抑或希望真主党能够“解放”他们。
以色列边境社区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警报和防空洞,他们只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使用这些。军方已发布疏散通知,提醒居民备好应急包。政府声称胜利在望,但民众只求安全。联合国文件虽强调“保护平民”,但平民往往是最脆弱的受害者。
援助组织忧心忡忡,一旦冲突再起,人道通道可能被切断,物资无法运入。维和部队撤离后,其留下的所谓“安全协助”作用,究竟有多大效力,仍是未知数。撤军时间表定于2026年底,但在此之前,任何微小的火花,都可能瞬间引爆这片矛盾重重的边境。
真主党是否会趁虚而入?以色列是否会先发制人?这些问题悬而未决,而联黎部队的蓝盔,正在黎以边境的尘土中,慢慢褪去其色彩。
联合国,路在何方?
联黎部队的终结,无疑是当前国际秩序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那些关于“联合国是否应该解散”的疑问,其本质是对现有国际治理体系有效性的一场深刻拷问。尽管面临重重挑战,联合国作为全球唯一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多边平台,其存在的价值和改革的必要性,依然不容忽视。
关键在于,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联合国如何才能重塑其效能与权威?如何才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力量?联黎部队50年的经验与教训,或许正是联合国在未来改革进程中,一份弥足珍贵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