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战争看普京对战争局势的误判,原本的一次特别军事行动变为长期消耗战

203 2025-08-13 19:41

俄乌战争始于 2022 年2 月24 日,截至2025 年8 月,已持续约3 年5个月。冲突爆发至今,局势经历了多次阶段性变化,包括初期的军事推进、关键地区的拉锯战以及后续的外交谈判尝试等。由于双方在领土、安全等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尚未完全解决,战事仍在持续中,具体的结束时间尚未明确。

俄乌战争的爆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北约的东扩,同时也有俄罗斯自身的野心,其中还有一点就是普京对局势的误判,为什么普京会对局势产生误判?这还要从2014 年俄罗斯通过公投将克里米亚纳入版图后,欧洲各国和美国对此反应为依据,当时欧美普遍持反对态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外交措施进行回应,具体态度和行动如下:

一、美国的态度与行动

明确反对与谴责:美国认为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是“违反国际法的领土吞并”,是 “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严重侵犯”,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公开谴责俄罗斯的行为,称其 “破坏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实施多轮制裁:

对俄罗斯政府高官、军方将领、金融机构和能源企业实施制裁,限制其进入美国市场和获取美元融资。

推动欧盟及其他盟友同步对俄制裁,形成国际制裁联盟。

加强对乌支持:

向乌克兰提供经济援助和非致命性军事装备(如防弹衣、通讯设备等),后期逐步增加军事支持力度。

强化与乌克兰的政治合作,支持乌克兰“亲西方” 路线,推动其与欧盟、北约加强联系。

军事威慑:在东欧地区增加驻军,与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北约成员国举行联合军演,向俄罗斯施压,声称“保护北约东翼国家的安全”。

二、欧盟的举措

欧盟通过决议明确表示“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合法性”,并联合实施了多轮对俄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相关个人和实体资产、限制对俄投资等。

加强对乌克兰的经济和政治支持,推动乌克兰进行“欧洲化” 改革,承诺未来吸纳乌克兰加入欧盟(虽为长期目标)。

三、乌克兰举措

2014 年俄罗斯实际控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对此始终持坚决反对态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外交、经济及军事措施予以回应,旨在维护自身领土主权并反制俄罗斯的行动,具体如下:

一、政治与外交层面:坚决否认并寻求国际支持

拒绝承认克里米亚“并入” 俄罗斯:乌克兰政府明确表示,克里米亚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领土,俄罗斯的行为是 “非法占领” 和 “领土吞并”,不承认任何关于克里米亚主权变更的公投或协议,将收复克里米亚列为国家核心目标之一。

推动国际社会谴责俄罗斯:

在联合国框架内多次提案,争取国际社会对其领土主权的支持。2014 年 3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乌克兰的领土完整》),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要求俄罗斯撤军,乌克兰获得多数国家支持。

与美国、欧盟及其他盟友加强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将克里米亚问题与俄乌关系、国际安全格局挂钩,塑造俄罗斯“违反国际法” 的形象。

法律追责:乌克兰向国际法院(ICJ)和欧洲人权法院(ECHR)提起诉讼,指控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侵犯人权、违反国际法,试图通过法律途径施压俄罗斯。

二、经济层面:切断与克里米亚的联系并反制

终止对克里米亚的经济支持:乌克兰停止向克里米亚提供财政拨款、能源补贴(如电力、天然气供应曾一度中断),切断其与乌克兰本土的经济联系,试图削弱克里米亚对俄罗斯的依赖。

实施贸易与金融限制:禁止乌克兰企业与克里米亚进行商业往来,冻结克里米亚在乌克兰本土的资产,限制克里米亚居民使用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并对涉及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企业实施制裁。

推动经济自主以减少对俄依赖:乌克兰加速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签署联系国协定,争取欧盟经济援助,降低对俄罗斯能源和市场的依赖,增强自身经济韧性,为长期对抗俄罗斯奠定基础。

三、军事与安全层面:强化防御并应对东部危机

加强军事部署:在克里米亚周边及乌俄边境增派军队,升级军事设施,提高国防预算,推动军队现代化改革,同时接受美国和北约的军事援助(初期以非致命装备为主,后期逐步获得武器弹药支持)。

应对东部连带危机: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局势激化,亲俄武装与乌政府军爆发冲突。乌克兰政府将其视为俄罗斯“扩张计划” 的延续,采取军事行动打击东部武装,同时将东部问题与克里米亚问题关联,向国际社会强调俄罗斯对乌克兰的 “全面威胁”。

推动加入北约:为寻求安全保障,乌克兰加速倒向北约,多次申请加入北约,将“入约” 写入宪法,希望借助北约军事力量制衡俄罗斯,为收复克里米亚和东部地区增加筹码。

四、国内政策与舆论:凝聚共识并强化主权意识

强化民族认同与主权教育:在国内推行“去俄化” 政策,减少俄语在公共领域的使用,加强乌克兰历史文化教育,强调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将克里米亚问题塑造为 “民族耻辱”,凝聚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立法明确立场:通过《关于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被占领状态》等法律,将克里米亚定义为“被占领领土”,规定任何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进行合作的行为均属违法,禁止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管辖。

四、总结

欧美国家和乌克兰对克里米亚事件的核心立场一致:不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认为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并通过制裁、军事威慑、支持乌克兰等手段向俄罗斯施压。但由于各国与俄罗斯的利益关联不同,具体行动的强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异(东欧强硬、西欧矛盾、美国主导)。这一事件也加剧了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对立,成为俄乌冲突及当前国际格局紧张的重要背景之一。

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单从军事角度和国家实力上出发乌克兰是不敢直接与俄罗斯爆发军事冲突的,这也是普京所认为的,而俄罗斯真正担心的是来自以美国为首的整个欧洲和北约军事集团对其的制裁,而欧美对此似乎并未体现出特别剧烈的反应,其制裁主要还是在经济领域和军事威慑,并未直接出兵进行干预,最终的结果就是俄罗斯在占领克里米亚的军事行动中获利颇丰,将克里米亚2.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收入囊中。

有了第一次克里米亚的经验,到了第二次,俄罗斯又希望通过一场局部冲突占领乌东地区,但同样欧美和乌克兰也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欧美选择了不妥协而是硬刚到底,由此俄乌战争由局部冲突变为两国或者说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

历史上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一般有一个名词我们称之为绥靖政策。二战期间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就助长了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英法以牺牲弱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可高枕无忧,但结果就是战火终究烧到了自身,等他们再想起奋起抵抗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中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蜀吴作为两个弱国原本应该联合起来对抗曹魏,但因吴国的一个白衣渡江让本就脆弱的孙刘联盟破裂而等待他们的结果便是被魏国各个击破。

2022年当俄罗斯再次入侵乌克兰,这次欧洲各国便不再选择只是经济上的制裁和道义上的声讨而是开始了对乌克兰的全面援助,这也难怪泽连斯基会说:这是乌克兰在替欧洲打仗。即使在各国要援助也要的那么硬气,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没错,如果乌克兰倒下,那么下一个倒下的就是欧洲其他国家,是波兰还是法国,抑或其他欧洲什么国家那就要看俄罗斯的心情了。

下一篇:中国人不再畏惧?日本试探激发全新中日关系思考
上一篇:南斯拉夫分裂六国,塞最大,斯最富,为何克罗地亚占有大部海岸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