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说说中国大刀队的故事
141
2025-07-29
卫生纸当礼物,洋葱居然要砍价?
内罗毕的天还没亮透,陈雨桐已经踩着湿漉漉的泥地钻进菜地里。
手头上三块钱一斤的番茄叶子,在这里能翻十倍卖出去,她心里可美了。
谁能想到,原本在大公司写PPT、开会的姑娘,跑到非洲贫民窟,摇身一变成了最大的蔬菜供应链老板,手头攥着两百多个非洲菜农的电话号码?
这事搁郑州说出去都没人信,谁还不是个土豆,咋就成了金疙瘩。
菜市场的门一开,陈雨桐的仓库里工人们麻利地给西红柿套保鲜膜,动作比剥葱还快。
那些一斤能卖三十块的“金果果”,在国内卖进精品超市都不带这么贵。
工人边包边和陈雨桐开玩笑:“老板娘,今天这西红柿皮薄沙瓤,拿去卖肯定能抢光。”陈雨桐心里嘀咕,国内三块钱的菜,在这里能卖三十块,这买卖做得,简直跟中彩票似的。
买一张卫生纸当礼物,二手牛仔裤标价二十五,比自家夜市贵一倍。
卓立逛市场都看傻了,嘴里嘟囔:“这地方,物价跟咱家不是一个频道。”在肯尼亚基贝拉贫民窟的边缘,陈雨桐的蔬菜仓库外,工人正在给西红柿贴标签,仿佛一颗颗黄金果实。
菜市场魔幻价差的背后,其实是非洲工业的空白。
大伙都在抢着补这个空,谁先填上,谁就是赢家。
再说埃塞俄比亚最大的五金市场,浙江的老周在这做混凝土生意。
搁国内,环保查得紧,他那小作坊连门都找不着,现在倒好,在非洲给中资工程队供建材,直接一年净赚八百万。
老周说:“在国内一年连个响都不响,搁这儿,直接当老板。”他的厂房旁边,比亚迪的新能源车组装线哒哒响个不停。
去年埃塞俄比亚直接禁售燃油车,别说汽油,连外汇都紧张得很,想买石油都得琢磨半天,新能源这事,还真让中国人赶上了风口。
商场里更是五花八门,GTC商场奢侈品店里,欧美游客抢得手包直打架,马路对面贫民窟里,一群本地人为了一个洋葱咔咔砍价。
生活在这儿,割裂得比刀切豆腐还厉害。
杨涛的Kilimall仓库里,从义乌发来的三轮车、纸尿裤堆成小山,仓库工人一边搬货一边乐:“中国货,家家都盼着。”二十四小时发货率快到百分之九十九,非洲家庭对“中国制造”的喜欢,还真不含糊。
内罗毕机场路的新楼盘广告上,中文标语比洋文显眼得多。
江苏夫妇李明和周敏的售房部里,墙上贴着“十年回本”的投资手册。
国内限购政策压得人喘不上气,这两口子跑到非洲,楼市又活过来了。
市中心八千每平米,三居室月租六千,外派中国员工和中东炒房客都挤破头。
周敏往账本上一划拉,微信里两百来个客户,有联合国工作的北京姑娘,也有带娃来的单亲妈妈。
她翻着账本,心里泛起波澜:“国内卷不动的,在这里都能找到位置,谁说机会不在非洲?”
新疆姑娘阿依古丽原本做外派翻译,现在混成了外资园区经理,办公室墙上挂着中非双语招商地图。
她笑着说:“来非洲,才知道世界有多大。”身边人,你追我赶,仿佛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在抢领导棒。
更让人咂舌的是肯尼亚的创业潮。
九五后的张磊在肯尼亚做企业服务,办公室楼下就是陈雨桐的蔬菜分拣中心。
两人原本都是麦肯锡格子间的战友,如今一个做云端服务,一个在泥里种番茄。
张磊指着窗外正在修建的中企工业园,眉头一挑:“国内三十五岁危机,这里变成三十五岁机遇。谁规定了人只能在一个地方混?”
内罗毕“中国城”里,徽菜馆老板老汪的菜单上,写着臭鳜鱼配本地芭蕉酒。
早上接待中资企业商务宴,中午是欧美游客尝鲜,晚上就变成中国创业者的深夜食堂。
老汪一脸得意:“上回有个埃塞酋长,吃完臭鳜鱼非要学腌鱼,文化碰撞得比辣椒还麻。”各种客人来来去去,老汪早就练得八面玲珑,谁来都能聊两句,生意越做越活泛。
陈雨桐的蔬菜基地里,非洲女工边捆菜边哼中文歌,连芭蕉叶都带着中国味道。
徐晖的造纸厂,本地工人用计算器算出来的“中国速度”,让德国设备的产能提升了四成。
工人乐呵呵说:“中国老板不得了,机器都跑得快。”这种跨国“厨房”,就像咱们打仗时的联合作战,谁都能分一杯羹。
贫民窟的公益课堂里,中国志愿者教孩子们写“人”字,小黑手攥着毛笔,宣纸上歪歪扭扭,孩子们眼里都是亮晶晶的希望。
陈雨桐看着孩子们,心里像西红柿一样,外边晒得疼,里头沙瓤满满。
她说:“这些孩子的命运,等着中国人和非洲人一块儿改。”
埃塞俄比亚的中资医院里,护士长王芳见过太多“人生转折”。
创业失败的中年人,在这儿又开了诊所;国内996的程序员,来这做了疟疾防治志愿者。
王芳一边翻病例一边唠:“非洲不是天堂,生活能拓宽就够了。”卖电视机的Vitron老板,四十三寸电视卖一千,直接把海尔海信打下来了。
“不是电视好,是砍价厉害。”他蹲批发市场学三个月斯瓦希里语,还真就把生意做成了。
这就是非洲给中国人的馈赠,国内的先进产能到这儿成了奢侈品,落后产能也能找到新需求,折叠的人生全都在这片大陆展开新篇。
卓立在考察笔记上写:“非洲不是下一个东南亚,是无数个平行世界叠加。有人暴富,有人疗伤,有人找到尊严。”
临走那天,陈雨桐送了他一袋自家种的西红柿。
表皮晒得通红,切开却沙瓤饱满。
就像这些远渡重洋的中国人,带着非洲阳光的灼伤,心里却全是生命力。
飞机掠过乞力马扎罗雪顶时,他突然明白,大家追的不只是非洲的机会,而是那种不用按剧本生活的自由。
没准下一个故事,就落到咱谁身上。
谁说机会不在远方,咱们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闯出新天地。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