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员工爆料:在国际事业部干了一年

56 2025-10-07 18:15

职场最大的幻觉就是——工作=技术成长。

其实不一定。很多人天天忙到飞起,工位上屁股一坐八九个小时,鼠标、键盘啪啪一顿操作,等到年底准备换工作,打开简历一看:啥也写不出来。

你说尴尬不?

你明明很累,可这累一点含金量都没有。简历上写「修bug」「改接口」「小优化」……感觉自己像个维修工,不是开发。

在大厂或传统IT里,如果你只是满足于把手头的活干完,你会迅速陷入这种“技术空心化”。

做的都是碎活、缝缝补补,缺完整的模块经验,也没有沉淀成自己能吹的东西。

你越忙,越焦虑;你越焦虑,就越想换地方;可一旦跳槽呢,发现自己没有能打的项目。

面试官问你:“这个是你主导的吗?”你只能小声嘀咕一句:“啊,不是,是跟着做的。”面的尴尬症都犯了。

而职场里,搞技术这一行,本质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没人会因为你在原地打转就给你发offer,真正能走得远的,都是那些在项目里能抽时间磨技能、能把碎片拼起来的人。

你光盯着工卡刷进刷出,那工卡刷得再勤快,对未来也没啥帮助。

前两天,看到一位浪潮的员工爆料:在国际事业部干了一年,后端开发,想跳槽,发现这里的东西压根没法写简历。技术栈太浅,一直在做缝缝补补的工作,没有完整的负责过一个模块,东西太碎。

这就是典型的“碎片化焦虑”。看似忙了一年,结果简历空空荡荡。

问题出在哪?不是公司故意压榨你,而是你自己没在业务缝隙里主动补充东西。

职场逻辑很现实:公司给你分配的事儿,大概率不会是完美成长曲线,更多是缺啥补啥的活儿,锯齿状的任务,你得把它磨圆。

否则,一年下来,你就是“工具人”形象,别人看得到你的辛苦,却看不到你的价值。

所以很多人问,我该怎么办?其实答案很简单——别光局限在工单里。

你要自己学,自己找补,哪怕晚上看书、敲点demo,总比等到跳槽时才后悔好。

技术工作的残酷性就在于,你做的东西和市场上需要的东西,往往不是同一套。你要么保持输入,要么到最后就被淘汰。

光在工位坐着,不见得能累计经验;光完成任务,也不算成长。真正能写进简历的,是你主动拉的、学的、整理的。

这也是很多大厂老人会反复唠叨的一点:别拿“公司不给机会”当借口。打工人没那么多理想化空间,公司要的是结果,而不是你成长没成长。

成长是你自己的事,不是公司的KPI。你对自己负责,就得在业务苛刻的环境里,自掏腰包往自己脑子里填。

所以,如果你发现事情太碎、没法写进简历,那就趁早给自己一个“完整项目”的机会。

没人替你创造,那就自己创造。去Github抄个开源项目跑跑,做个小工具积累,甚至把日常碎活抽象出来,自己总结成模块文档。只要思想是完整的,简历永远能写得出东西来。

说到底,技术不是别人塞给你的,是你自己去啃回来的。你光等着公司给你机会,大概率啥也得不到。

浪潮的这位兄弟,他的困惑其实很普遍,但也是对所有开发者的一次提醒:别浪费时间在碎片焦虑里,要让自己的成长有迹可循。

下一篇:武汉性价比高的GEO供应商:探寻AI时代品牌营销新机遇
上一篇:2025河南GEO生成式引擎优化公司排行榜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