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抢物竟成“战场”

116 2025-08-26 17:25

这年头买个物件,像是拿命在拼

你说这事儿,真是让人又气又笑

前几天我在网上刷到一段视频,里面那场景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有人晕倒,有人流血,救护车呼啸而过

场面像极了一场“战斗”

你想想,看着那些人排队排到天昏地暗

真是让人觉得又荒诞又心疼

侬晓得不,这帮年轻姑娘个个背着折叠椅,揣着充电宝,好像要去参加一场通宵的狂欢派对似的

没想到弄到最后变成了这般场面

▎半夜排队变成“人山人海”

话说那天晚上,队伍居然一直扩散到深夜,到了大概快三点钟,已经绕了好几个圈,估摸着超过五百人

密密麻麻的像蚂蚁一样在路灯下晃动

有个路过的阿姨还用手机拍了段视频,黑夜中那些影影绰绰的人影

有人裹着毯子打盹,有的还拿着手机不停刷那家新店的预告,嘴里还念叨着“那个蝴蝶发夹一定要抢到”

8月16日清晨六点,太阳刚刚爬上天,气温就“蹭蹭”地飙到二十八度

队伍里开始闹腾,有人推来推去,有人喊“别插队”

那几个穿黑色T恤、眼神警惕的家伙,后来才知道是黄牛的“先锋队”

你想,早晨八点,气温已经飙到三十五度,太阳像火炉一样烤着,队伍里的姑娘们只好撑起遮阳伞,结果伞与伞之间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有个白裙子的小姑娘突然晃了晃,旁边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她就直挺挺倒了下去

▎暑热下的“人命关天”瞬间变得无关紧要

有人喊“快叫救护车”,有人试图把她抬到树荫下,可队伍太密

当时这时,商场的保安慢悠悠地走出来,拿着大喇叭喊“大家别挤”,可手里连瓶水都没有

像是没做好任何应急准备

有个女孩还质问:“为什么不准备点遮阳棚

”保安头也不回,悠悠地说:“我们管不了

”这场面真是让人气得牙痒痒,队伍已经拉得老长

有人晒了八九个小时,连早饭都没吃,厕所也不敢去

一个戴眼镜的姑娘说,她从昨晚就没敢喝水,嘴唇都干裂了

▎开门那一刻,像洪水一样冲出去

到了十点整,商场的卷帘门刚刚掀开十厘米,那群人像被放开闸门的洪水一样

“啪”的一声,前面几个姑娘被后面的人推得撞在门上

尖叫声、哭喊声瞬间炸响

有个穿牛仔短裤的小姑娘绊倒了,后面的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旁边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拉起来,膝盖磕出血,但她一点都不在意

乱成一团,两个男人突然扭打在一起,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有人插队,一个掏出手机想拍对方,另一个就伸手抢

一会儿,一个人额头就见了血,血顺着脸流下来

保安这才冲上去,把他们拉开

▎抢物件像打仗,黄牛成了“战斗队”

这会儿,远远的救护车又来了

早上那姑娘晕倒的事还没完结,后来听说还有个阿姨劝架时被推倒

店里的情形更让人火大,那些提前混进去的黄牛,像疯了一样拼命往筐里塞物件,特别是那些热门的款式

几乎全都被他们一扫而光

有个黄牛一次就拿了二十多个发夹,收银员看着都没说啥

普通顾客一挤进去,货架上的物件早就空空如也

一个排队排了好几个小时的姑娘看到空荡荡的货架,忍不住就哭了,说:“我晒了十个小时

”你说,这心里头多不是滋味

▎价格飙升,黄牛成了“黑市大佬”

更气人的是,下午有人在二手平台上刷到同款的蝴蝶发夹,竟然卖到328块

碎花发圈也涨到了380元

记者还问品牌方,为什么不限制购买数量

他们只是回了个“开业人流量超出预期,我们会改进”

其实,老实讲,要真想堵住黄牛那一套

收银的时候多问一句“你是不是代购

”或者每人限制买两个,黄牛还能嚣张成这样

这场闹剧背后,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些被抢破头的宝贝

可你看这品牌,连个啥设计师名都没有,产品材质写得雾里看花

只敢写“合金”“人造宝石”这类模糊的字眼

为什么像这种货,能让年轻人如此疯狂

其实这背后套路说穿了,也不是什么新鲜花样

▎饥饿营销,套路深得很

你要知道

品牌方开始玩起了“饥饿营销”

线上预售,特意把库存压到几百个

抢到的在社交平台上显摆,没抢到的心里痒痒

开业那天,操作更是“心机满满”

收银员故意放慢结账速度,后面的人越等越焦躁,看着货架上的商品一点点减少,心里那个焦虑感

就像去年某网红奶茶店雇人排队,某潮鞋品牌控量炒价的套路一样

先找明星站台制造热度,再用限量款吊胃口

弄到最后用“我抢到了别人抢不到的宝贝”的虚荣心逼着消费者掏腰包

其实买的不是那件发夹,而是那份“我比别人更牛逼”的虚荣

▎消费陷阱,深得让人难受

看到这些闹剧发酵

有人翻出那些女孩晕倒、流血的照片,评论区满是“社会病了”“真是扯淡”

一位妈妈留言说:“我女儿差点去排队,就为了个发夹,我跟她说:‘要是中暑了,妈不在乎那几百块钱

’”这番话,简单又扎心

有关部门也赶紧出手,市场监管局派人到店里检查,发现很多产品连成分标签都没有

街道办也召开会议,要求他们必须采取措施

不能再出现踩踏、中暑的事

只要那扭曲的消费观念不改,换个品牌、换个货,照样有人像疯了一样排队

根本关键就是用营销的花招制造稀缺感,拿年轻人的虚荣心和焦虑感赚钱

最让人心酸的是,为什么惯会那些年轻的女生最容易被“割韭菜”

打开购物软件,对于女性的“陷阱”多得不要不要的

“你要爱自己,就得买贵的”“女生要对自己好点”,这些看似暖心的话

仿佛女人的价值,只能通过身上的衣服、头上的饰品来体现出来

要是真心想摆脱这种被消费主义绑架的局面,也得从自己开始醒醒

别再用潮牌、发夹来定义自己了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品味和价值,从来不在那些虚无缥缈的“宝贝”上面

而是在她们的头脑清醒、独立判断上

下一篇:买了扬州票却在徐州下车,铁路票务系统背后隐藏的秘密是什么?
上一篇:职工办理退休是个人去办理还是单位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