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丽热巴巴黎演绎MIKIMOTO珠宝, 黑丝绒玫瑰裙惊艳全场
78
2025-07-10
寒武纪背后:一对兄弟二十载,用争吵写就中国“芯”故事
上海张江的夏夜,中科院计算所的实验室还亮着灯。陈云霁揉了揉发酸的后颈,屏幕上的芯片架构图被标满了红圈;一旁的陈天石抱着笔记本凑过来,指尖点着其中一行:“哥,你看这个并行计算模块,跑深度学习模型肯定卡壳。”
“你那模型太理想化了。”陈云霁推了推眼镜,笔尖在草稿纸上重重画了条线,“芯片功耗就那么多,你加这么多层神经网络,早超了。”
这样的争执,在兄弟俩的实验室里太常见了。但从20年前的中科大少年班,到如今全球AI芯片领域的“寒武纪”,正是这些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刻,让这对亲兄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中国芯片突围蹚出了一条路。
1983年出生的陈云霁,14岁就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那时候的他,总被同学偷偷叫“移动的计算器”——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数学题,他能在草稿纸上唰唰算出三种解法。24岁博士毕业时,他师从“龙芯之父”胡伟武,一头扎进了龙芯3号的研发。实验室的空调总开得很足,他却常常忘了穿外套:“芯片设计就像搭积木,每一块晶体管的位置、每一根导线的走向,都得精确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细。”
两年后,弟弟陈天石也踩着哥哥的脚印进了少年班。这个总抱着《人工智能入门》啃的“书呆子”,25岁博士毕业时,研究方向已经锁定在AI算法上。他常对着哥哥的芯片图纸发呆:“要是芯片能‘懂’算法,AI处理图像、语音的速度是不是能快几十倍?”
那时候的他们,一个在芯片底层“搭框架”,一个在算法上层“织网络”,看起来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谁也没想到,这两条线会在未来某个节点,拧成一股最坚韧的绳。
2010年,兄弟俩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办公室里,为了一张芯片架构图吵得不可开交。陈天石拍着桌子:“你这架构跑不了深度学习!我昨天用模拟数据测过,延迟太高了!”陈云霁摔了笔:“你那模型太耗资源,芯片发热都散不完,怎么落地?”
这样的争执,在同事们眼里早就“见怪不怪”。有人说他们是“技术偏执狂”,也有人说“兄弟俩天生犯冲”。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些争吵里藏着最珍贵的东西——对技术的敬畏,对真理的较真。
“我们太了解彼此的‘死穴’了。”陈云霁后来回忆,“哥哥的严谨能把我从‘空中楼阁’拉回地面,弟弟的创新又能逼我跳出‘经验主义’。”
2016年,寒武纪1A处理器横空出世。这款被称为“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芯片”的产品,正是兄弟俩“吵架”的成果——陈云霁负责把芯片的底层架构优化到极致,让计算效率比传统芯片提升了上百倍;陈天石则带着团队调整算法,让芯片能“读懂”图像里的猫、语音里的“你好”、文字里的诗意。
如今的寒武纪,产品已经覆盖了云端服务器、边缘设备、手机终端等各个场景。但走进兄弟俩的办公室,墙上最显眼的不是奖杯,而是那张20年前的中科大少年班合影——两个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并肩站在“中科大”三个大字下,眼睛里闪着光。
“小时候听长辈讲‘两弹一星’,总觉得‘国之重器’离我们特别远。”陈天石曾在母校演讲时说,“现在才明白,所谓‘国之重器’,不过是有人愿意为一件事死磕十年、二十年。”
有人问他们:“目标是比肩华为、大疆吗?”
陈云霁笑了:“我们不敢想‘比肩’,就想做好一件事——让中国的AI芯片,能堂堂正正站在世界舞台上。”
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键盘声、讨论声、偶尔的争执声交织成一片。这场景,像极了二十年前那个为中科大录取通知书雀跃的夏天。
有人说,科技突围是一场“孤独的长跑”。但对陈氏兄弟来说,这条路上最珍贵的,是有一个能和你“吵到面红耳赤”,却又愿意陪你“熬到灯火通明”的人。
当我们谈论“中国芯”时,看到的不仅是代码与硅片,更是一群像他们这样的追光者——用争执打磨锋芒,用默契浇筑底气,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的脊梁,正由无数这样的“兄弟档”“同行者”,一寸寸挺得更直。
最后想说:哪有什么“天才兄弟”?不过是两个普通人,把“不服输”的劲儿拧成一股绳,把“要争气”的心焐成一团火。你我或许成不了改变世界的人,但至少可以像他们一样——对自己热爱的事,多较点真,多熬点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