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柏林比不上伦敦和巴黎?原因很简单,3个原因

202 2025-09-11 04:21

说实话,不少人觉得柏林比不上伦敦、巴黎是因为经济弱,其实 2023 年柏林 GDP 也有 890 亿欧元,比维也纳、布鲁塞尔这些欧洲首都都高。

但为啥提起欧洲顶级城市,大家先想到的是伦敦、巴黎,不是柏林?

小风认为,根本不是经济数字的事,是三个绕不开的核心问题,每一个都戳中了柏林的 “软肋”。

柏林最大的痛点,是二战后分裂几十年留下的 “功能后遗症”。

1945 年到 1990 年,东西柏林分属不同阵营,西德把首都定在波恩,东德虽然以柏林为首都,但资源只能辐射东欧小范围。

这就导致柏林的城市功能被拆得七零八落 : 行政中心在波恩,经济中心在西德的慕尼黑、法兰克福,东柏林只搞些轻工业,连个像样的金融或产业枢纽都没形成。

1990 年德国统一、柏林重新当首都,但这 “补课” 过程长得吓人。

直到 2000 年,联邦政府的核心机构才从波恩全部迁到柏林,前前后后花了 10 年。

这 10 年里,伦敦在干嘛?

1986 年就搞了 “金融城改革”,把伦敦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2000 年时已经占据全球 32% 的外汇交易量;

巴黎呢?

1965 年就启动 “大巴黎计划”,把拉德芳斯建成欧洲首个现代化 CBD,1990 年代又整合航空航天产业,让空客的欧洲总部扎根巴黎。

反观柏林,统一后忙着 “缝合” 东西两区的差异,一会要修复二战遗迹,一会要平衡东西部的就业,根本没精力搞长期的城市定位规划。

等它想清楚要搞 “欧洲文化之都” 时,伦敦的西区剧院已经垄断了欧洲 40% 的戏剧票房;

等它想发展科技产业时,巴黎的萨克雷科技城已经聚集了 200 多家研发机构。

小风觉得,这种 “先补旧账、再谋发展” 的节奏,让柏林从起跑就比伦敦、巴黎慢了至少 20 年,而且越往后越难追上 : 城市功能定位这东西,一旦形成惯性,想改就太难了。

就比如说,柏林现在还在纠结 “要不要重点发展金融”,但法兰克福早就占了德国金融中心的坑,伦敦更是全球金融的 “老大哥”;

想搞时尚产业,又拼不过巴黎的时尚周、米兰的设计圈,最后只能搞些小众的街头潮牌,成不了气候。

这种 “啥都想试试,啥都不精通” 的定位模糊,就是历史路径依赖留下的后遗症。

很多人说柏林 “没存在感”,其实是它吸附资源的 “半径” 太小了 : 伦敦、巴黎抓的是全球范围的人才、产业、资金,柏林顶多能吸引欧洲内部的资源,这维度根本不一样。

先看人才。

2023 年的数据显示,伦敦的外籍人口占比高达 37%,其中 45% 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人来自全球 190 多个国家,光华尔街派到伦敦的金融分析师就有上万人;

巴黎的外籍人口占比 28%,高技能人才里,30% 是航空航天、奢侈品设计领域的专家,空客巴黎研发中心里,有一半工程师是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顶尖人才。

再看柏林,外籍人口占比只有 22%,高技能人才里,80% 都是来自东欧的程序员、设计师,很少有全球顶尖的行业大佬愿意扎根柏林。

为啥?

因为伦敦有全球最大的投行总部,巴黎有 LVMH、空客这种能影响全球产业链的企业,柏林没有能留住 “全球人才” 的核心产业载体。

再看产业的全球话语权。

伦敦的金融城,2023 年掌控着全球 23% 的跨境贷款、40% 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也就是说,全球很多国家的企业借钱、做金融对冲,都得看伦敦的脸色;

巴黎更狠,LVMH 集团在巴黎总部直接控制着全球 60% 的高端奢侈品分销渠道,从香奈的口红到爱马仕的包,全球大部分专柜的供货节奏都由巴黎说了算,空客巴黎研发中心主导着全球 40% 的宽体客机设计,比如 A350 的核心技术就出自这里。

而柏林呢?

它的支柱产业是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制造,比如博世在柏林的工厂,主要给欧洲车企做传感器,全球市场占比还不到 5%;

所谓的 “科技创业圈”,大多是做本地生活 APP 的小公司,连欧洲之外的市场都打不进去。

小风认为,这种 “区域级产业” 和 “全球级产业” 的差距,让柏林吸附的资源始终局限在欧洲内部,没法像伦敦、巴黎那样,成为全球资源流动的 “枢纽”: 你抓的是欧洲的程序员,人家抓的是全球的金融大佬、产业大佬,这影响力能一样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直观的 : 伦敦、巴黎能成为 “全球网红城市”,靠的是能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文化符号,而柏林的文化,始终在 “小众圈打转”,传不开也火不了。

先看伦敦,它的文化符号是 “能赚钱又能出圈” 的。

英超联赛 2023-2024 赛季全球转播覆盖 209 个国家,光转播费就收了 58 亿英镑,随便一场曼联对利物浦的比赛,全球有上亿人看;

伦敦西区的戏剧,《歌剧魅影》《狮子王》这些剧目,每年吸引的全球游客超 1500 万,比柏林全年的国际游客还多。

更别说伦敦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 600 万游客,其中 70% 是外国人,很多人去伦敦,就是为了看一眼罗塞塔石碑、埃及木乃伊 : 这些文化符号,早就成了 “全球共识”。

再看巴黎,它的文化符号是 “能定义潮流” 的。

每年春秋两季的巴黎时尚周,全球 120 多个国家的媒体、买手都会挤过去,香奈、迪奥的秀场一发布新设计,下个月全球的奢侈品店就会跟着调整款式;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每年有 700 万游客打卡,随便一张铁塔夜景照发朋友圈,大家都知道 “这是巴黎”。

就连巴黎的咖啡馆,左岸咖啡馆因为海明威、萨特这些作家待过,现在成了 “文艺青年的朝圣地”,一杯咖啡卖 30 欧元还有人抢着买 : 这就是文化符号的穿透力。

反观柏林,它的文化符号太 “小众” 了。

柏林电影节虽然有名,但 2023 年获奖影片里,能在全球票房破千万美元的只有 1 部,远不如戛纳电影节,人家随便一部获奖片都能在全球拿几亿美元票房;

柏林的电子音乐很火,但只在夜店圈、音乐节圈流行,普通人说起电子音乐,先想到的是阿姆斯特丹的 Tomorrowland 音乐节,不是柏林的 Berghain 夜店;

就连柏林最有名的 “东边画廊”,也就是那段保留下来的柏林墙,每年游客也就 200 万,还不如巴黎卢浮宫一周的游客多。

小风觉得,文化符号的差距,本质是 “传播维度” 的差距 : 伦敦、巴黎的文化是 “大众向、商业化” 的,能让全球不同国家的人都接受、都愿意消费;

柏林的文化是 “小众向、个性化” 的,喜欢的人很喜欢,但不喜欢的人根本没听说过。

这种差距,让柏林少了 “让人记住的理由”,自然就比不上伦敦、巴黎的影响力。

柏林不是不够好,是它从历史定位、资源吸附到文化传播,都没找到自己的 “核心卖点”。

想学伦敦搞金融,拼不过法兰克福和伦敦;

想学风搞时尚,拼不过巴黎和米兰;

想搞科技,又拼不过阿姆斯特丹和慕尼黑。

要是一直找不到 “自己到底要当欧洲的什么中心”,恐怕再多年,也还是追不上伦敦、巴黎。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下一篇:双鱼座运势波折:9上旬有一件事不能做,会有一场变故
上一篇:上合宣言引发大国跳脚,批评美国以色列动武,合作赢得国际赞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