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才与政治迟钝多可怕?抗战时徐向前因此失去军事指挥权
67
2025-07-18
---
事件梗概
1940年代,蒋介石在大陆执政期间,对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势力始终高度警惕,常因对方行动超出预判而焦虑。国共内战时期,蒋介石依仗军事优势多次围剿红军,但毛泽东采取灵活战术,依靠农村根据地和群众支持突破封锁。长征期间,红军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完成战略转移,蒋介石的围堵计划落空。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分析局势,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势力逐步壮大。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蒋介石败退台湾。双方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蒋介石依赖正规军事体系,毛泽东侧重群众路线和游击战术)成为胜负关键。
---
窑洞里的棋局
蒋介石这辈子最想不通的,大概就是毛泽东那间漏风的窑洞里到底在盘算什么。他坐在南京总统府的皮沙发上,手里的红蓝铅笔刚在地图上画完第五道包围圈,副官却送来消息:红军又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这事儿确实透着邪性。论装备,国军清一色美式武器;论地盘,国民政府管着所有大城市。可偏偏那群穿着草鞋的泥腿子,硬是在湘江、赤水、金沙江这些天险地界反复横跳,最后居然在陕北扎了根。老蒋不是没下血本——南昌行营的作战方案堆起来能有三尺高,空中侦察天天飞,可每次部队开进山区,不是踩中埋伏就是扑个空。后来他总算琢磨出味道:毛泽东压根不按常理出牌。
延安的窑洞冬冷夏热,毛泽东就着煤油灯写《论持久战》那会儿,警卫员记得清清楚楚。纸皱得像腌菜,钢笔尖都劈叉了,他倒越写越来劲。有人说这书是写给全党看的,其实连重庆方面都偷偷传阅。老蒋看到"积小胜为大胜"那段直拍桌子:"他毛泽东种过几天地?倒把庄稼人的耐性学了个十成十!"可骂归骂,后来台儿庄打得惨烈时,他发现共产党早就在日军后院搞起了麻雀战。
淮海战役前最逗。杜聿明在徐州布置防御时信心满满,美国顾问连声夸这是"东方马奇诺"。结果粟裕带着队伍夜间急行军,把国军电报密码破译了个底朝天。等老蒋发现六十万大军被包了饺子,急电胡琏增援,电话那头只剩沙沙的忙音。参谋们后来回忆,总统那天扯着嗓子问了三遍:"他们吃草根的部队哪来这么多炮弹?"
跑去台湾之后,老蒋有次看到大陆搞土改的报告,突然对经国少爷冒出一句:"当年要是把陈诚派去搞减租..."话没说完自己先摇头。他大概终于想明白,自己输掉的不仅是战争,更是一场关于人心的考试。当他的汽车在南京街头被溃兵拦住时,毛泽东正踩着黄土地问老农:家里分了几亩田?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