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195 2025-07-27 08:42

千年古训,德才启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的故事与人物为我们揭示着人生的哲理与智慧。而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无疑是一座蕴含着无尽宝藏的智慧殿堂。其中,“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这句话,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熠熠的光辉,为我们照亮了认识人性与社会的道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便以智伯帅韩、魏攻赵而败亡的例子,专门对德才辩证关系进行了阐述。他将人分为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在他看来,君子会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做善事,所到之处,善举不断;而小人则会依仗自己的才能去作恶事,一旦如此,恶事便会泛滥成灾。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品德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影响的决定性作用。

在当今时代,“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不仅要注重才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品德的修养。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真正的光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德与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 “君子挟才以为善” 的理念。

深度剖析:德才的内涵与分野

(一)德才定义

在《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体系中,“德” 与 “才” 有着清晰且深刻的定义。“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行、操守以及道德观念的总和,它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善良与正义。一个有 “德” 之人,秉持着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尊老爱幼、敬业奉献等美好的品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而 “才”,则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是外在的表现,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的资本。“才” 可以是卓越的学术才能、精湛的技艺、出色的领导能力、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也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为个人或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古代,“才” 常常体现在经史子集的精通、诗词歌赋的创作、兵法谋略的运用等方面;在现代社会,“才” 则涵盖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经济管理、体育竞技等各个领域。

(二)四类人群划分

基于对 “德” 与 “才” 的深刻理解,司马光以 “德才兼备” 为标准,将人分为了四类:圣人、愚人、君子、小人 。这一分类方式,如同一个精准的坐标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人群的特质。

圣人,是 “才德全尽” 之人,他们具备完美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是理想中的完人。圣人不仅能够以高尚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然而,圣人的存在犹如凤毛麟角,在现实生活中极为罕见,他们是人们敬仰和追求的目标,但往往难以企及。

愚人,则是 “才德兼亡” 之人,他们既缺乏良好的品德,也没有出众的才能。愚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陷入困境,也可能会因为缺乏道德约束而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虽然愚人可能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危害,但他们也很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君子,是 “德胜才” 之人,他们以品德高尚著称,虽然才能可能不是最为出众,但他们的品德足以弥补才能的不足。君子秉持着正义和善良的原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他们对待他人真诚友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社会充满责任感。君子的行为准则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努力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人,是 “才胜德” 之人,他们拥有一定的才能,但品德却存在严重的缺陷。小人往往自私自利、心术不正,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才能去追求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他们善于算计、欺骗和伤害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小人的存在就像一颗毒瘤,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他们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在这四类人中,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尤为鲜明,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对社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君子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行为,成为了社会的楷模和榜样;而小人则以其恶劣的品德和自私的行为,成为了人们唾弃和防范的对象。了解这四类人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史海钩沉:君子之善与小人之恶

(一)君子挟才以为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 “君子挟才以为善” 的杰出人物,他们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东汉时期的班超,便是这样一位君子。他出生于史学世家,父亲班彪、兄长班固在史学领域造诣颇深。然而,班超却不甘于在笔墨间度过一生。当时,北匈奴屡屡侵犯边疆,西域各国也受到其控制,汉朝与西域的联系被切断。为了恢复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彻底解决边患,班超毅然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匈奴。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因战功卓著而被窦固赏识,被派往西域出使。

班超带着仅仅三十六人的使团,踏上了充满未知和危险的西域之旅。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敢,在西域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在鄯善国,他敏锐地察觉到国王态度的转变,当得知匈奴使者也来到鄯善并试图挑拨两国关系时,班超果断决定采取行动。他带领手下三十六人,趁夜突袭匈奴营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匈奴使者,成功震慑了鄯善国,使其重新归附汉朝。这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壮举,充分展现了班超的英勇和智谋。

此后,班超又相继出使于阗、疏勒等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威望,成功说服这些国家与汉朝合作,共同对抗匈奴。在西域的三十多年里,班超克服了重重困难,多次平定叛乱,维护了西域的稳定。他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然甘英最终未能抵达大秦,但这次出使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班超以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被封为定远侯,世称 “班定远”,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千古佳话,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除了班超,东汉时期的吕强也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君子。在桓帝、灵帝在位的四十余年时间里,东汉陷入了宦官干政的黑暗时期。许多宦官当道弄权,残害正直官吏和士人,欺压平民百姓,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吕强却截然不同。他虽身为宦官,却头脑清醒、清忠奉公,忧国忧民。

吕强自幼入宫,凭借着忠诚可靠和小心谨慎,逐渐升到了中常侍的高位。汉灵帝时,按照惯例要封大宦官为侯,吕强被封为都乡侯。但他却坚决拒绝,他深知自己并无功劳,不应接受此等荣誉。他还上书灵帝,深刻剖析了朝政腐败的根源,指出宦官曹节等人的恶行,劝灵帝远离这些奸臣,信任贤人。他的奏疏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面对灵帝的奢侈浪费,加重人民负担的行为,吕强也毫不畏惧地提出忠告。他指出天下之财皆为陛下资产,不应聚敛私产,而各官府收取郡国贡献时索要 “导行费” 的行为,更是中饱私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他建议恢复汉朝旧制,由三公负责选举官吏,经过受试考核后才能升官,以选拔出真正的贤臣良吏。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吕强的政治智慧和担当。

黄巾起义爆发后,吕强建议灵帝诛杀朝廷大臣中的贪浊者,考核选拔地方官员,惩治平庸昏聩官员及贪官,并大赦党人。他的这些建议旨在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稳定局势,挽救东汉政权。然而,他的建议却触犯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向灵帝诬告他。昏庸的灵帝听信了谗言,派人胁迫吕强进宫晋见。吕强深知自己得罪了邪臣,如今君主又听信谗言,他不愿与狱吏辩驳,受此侮辱,最终选择了自杀。即便在死后,宦官们仍不放过他,污蔑他心虚畏罪自杀,致使他的宗亲入狱,财产被查抄充公。吕强一生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高尚品德和忠诚精神令人敬佩。

(二)小人挟才以为恶

与君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上也不乏 “小人挟才以为恶” 的例子。这些小人虽有一定的才能,但因品德败坏,将才能用于谋取私利、伤害他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战国时期的商鞅,便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出身于卫国公族,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当时,秦国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商鞅便前往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商鞅向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于是,商鞅在秦国展开了一系列变法,包括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这些变法措施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商鞅的变法手段却极为严苛。他实行严刑峻法,轻罪重罚,如连坐法,一人犯罪,其亲属、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和恐惧。而且商鞅恃才傲物,刻薄寡恩,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他曾处罚过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割鼻),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便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想要住店,却因自己制定的法律,店家不敢收留没有凭证的人而无处可去。最终,商鞅在自己的封地起兵反抗,兵败被杀,还被车裂示众,全家也被诛杀。商鞅的变法虽然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的为人和行事风格却饱受争议,他的才能被用于推行严苛的政策,给百姓带来了痛苦,最终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春秋末期晋国的智伯,也是一个典型的小人。智伯,史称智襄子,是晋国执政大臣,他智谋过人,在晋国的权力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晋国四卿之首。然而,他却缺乏仁德之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智伯在与韩康子、魏桓子饮酒时,戏弄韩康子并羞辱其国相段规,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尊严。后来,他又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因惧怕他的势力,暂时妥协,割让了土地。但赵襄子坚决拒绝,智伯便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襄子。

在攻打赵襄子的过程中,智伯引汾水灌城,致使晋阳城里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然而,智伯却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 他的残暴和不仁激起了韩、魏两家的恐惧和反感。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向他们分析了 “唇亡齿寒” 的形势,指出智伯灭亡赵氏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韩、魏两家。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智伯心怀不满,经张孟谈一说,便决定联合赵襄子反击智伯。最终,韩、魏、赵三家联合,杀掉守堤的官吏,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的军队大乱,他本人也被赵襄子所杀,智氏家族也被灭族。智伯的灭亡,正是因为他 “才胜德”,虽有才能却无仁德,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自食恶果。

宋朝的侯陟同样是一个 “小人挟才以为恶” 的典型。侯陟在后汉末年参加科举考试,考取明经科进士,此后在官场逐渐崭露头角。他在任地方官时,以清廉、强干闻名,展现出了一定的行政才能。然而,他的品德却存在严重缺陷。侯陟性情狡诈奸猾,好进升官职,善于为权贵做事,取巧中伤他人。

宋太祖曾召见刑部郎中杨克让,准备重用他。侯陟素来忌妒杨克让,探知此事后,便趁着向宋太祖奏事之机,诬陷杨克让。他对宋太祖说:“臣与克让关系很好,了解他的才识,是品学兼优的人。但最近听他自说圣上许诺重用他,买了很多白银制成酒器享用,臣颇为奇怪。” 宋太祖听后很生气,很快让杨克让离开朝堂,到地方任职。侯陟就是这样一个阴险邪僻之人,他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朝廷的公正和清明,也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当代镜鉴:德才观的现代启示

(一)职场与生活中的德才考量

在当代职场中,“德才兼备” 同样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和赢得尊重的重要标准。一个具备专业技能但品德不佳的人,或许能在短期内凭借才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其行为终将损害自己的声誉和职业发展。

曾经有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他技术能力出众,在项目开发中常常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公司带来了不少技术突破。然而,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 自私自利,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团队项目中,他总是将功劳归于自己,对同事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故意贬低他人。在与其他部门协作时,他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整体利益,导致项目沟通成本增加,进度受阻。渐渐地,同事们对他产生了不满和反感,领导也开始对他的行为表示担忧。最终,在一次重要的项目中,由于他的不配合,导致项目失败,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他也因此失去了领导的信任,被公司辞退。

相反,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在职场中往往能够如鱼得水,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公司创造价值,还能以良好的品德赢得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团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团队的核心和骨干,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德才兼备的人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他们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需求,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是社会的正能量代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和排斥。他们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的感情和利益,最终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二)社会发展对德才的需求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仅仅有才能是不够的,如果这些人才缺乏良好的品德,他们的才能可能会被用于危害社会的行为。

在食品安全领域,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害物质,生产出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这些商家虽然在商业经营上可能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相反,那些德才兼备的企业家则能够以社会责任感为导向,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关注员工的福利和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在教育领域,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敬业精神。他们能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那些品德不佳的教师,不仅无法传授给学生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同样,在医疗、文化、科研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以德驭才,行稳致远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句出自《资治通鉴》的千古名言,如同一座灯塔,穿越历史的长河,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深刻地揭示了德与才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那些德才兼备的君子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品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而那些有才无德的小人们,却因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沦为了历史的罪人。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品德的力量,以及缺乏品德所带来的后果。

下一篇:反击越南,叶剑英、粟裕、徐向前等人反对,是谁让邓小平下决心?
上一篇:巡抚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任职需经哪些流程?需准备什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