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大胆推算,俄乌战争中首个被拖垮的不是俄罗斯,另有它国!
俄乌这场战斗已经打了三年多啦,炮火不断,伤亡数字也是节节攀升,全球的经济自然也跟着摇摆不定。正当这时候,美国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外交家基辛格提出了个观点,说在这场拉锯战中,先扛不住的可不是俄罗斯,而是乌克兰以及它的援助伙伴。
基辛格对冲突的三种路径这番话是在2022年12月19日英国《旁观者》杂志的专访里说的,当时,冲突也才十个月左右,俄罗斯军队已经在乌克兰的东部和南部站稳了脚跟。基辛格直接指出了三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是俄罗斯保持目前的控制范围,估计能占领乌克兰大约20%的土地,包括顿巴斯的工业区跟南部的农业地带。
听着,好像俄罗斯占了点便宜,但基辛格说了,北约的帮忙没那么奏效。毕竟,俄罗斯的军力和地理位置摆在那里,核武器是全球最大,常规实力也相当强。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和克里米亚基地,能持续对乌克兰南部施加压力,再加上顿巴斯那边的亲俄力量,乌克兰内部也是闹得挺凶。
另一条路,就是西方拼尽全力帮乌克兰,把俄罗斯往2014年前的边界赶回去,但这招代价相当大,搞不好会把北约也牵扯进去。基辛格提过,俄罗斯视乌克兰为自己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当成挡住北约东扩的缓冲区,克里米亚更是黑海战略的关键据点,不会轻易让步的。
要真硬碰硬,冲突升级的可能性可不小,伤亡和经济的损失会呈指数级增长,不少还可能涉及核武器的难题。这就揭示了他的核心预言:在这种僵持中,首先倒下的不会是俄罗斯本土,而是乌克兰和它背后的西方支柱。
第三种方案,他建议让战线回到2022年2月24日之前,然后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一想法和他在2023年1月1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说法非常一致。当时他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作为长远的保障,但在短时间内,得先宣布停火,把俄罗斯退回到2014年掌控的区域,像克里米亚这些地方还可以留着再谈。
基辛格的想法其实挺直白的:没谁能赢得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掌控。双方都得认清现实,乌克兰要维护主权,俄罗斯也需要有安全缓冲区,大家坐下来谈谈领土、经济和安全这些问题。要想让协议更有可信度,还得把联合国、欧安组织这些平台搞起来,加入德国、法国、中国等多个国家一起出力。
基辛格的看法绝不是空话,他一直在调整自己的立场,直到2023年11月29日去世前依然在变化。早些时候他强调乌克兰应保持中立,但后来逐渐接受了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这也反映出他对局势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实际。他的话提醒咱们,和平的实现不是别人施舍的东西,得通过各方妥协才能换来。
提起基辛格的预言,咱得想想为什么俄罗斯还能坚持住,而乌克兰和西方就渐渐吃不消了。到2025年11月4日,已经是第1349天了,俄罗斯军队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不断推进,把不少高地和铁路要点都拿下来了。乌克兰的兵力虽然在死守,但总司令自己也坦言压力大得很,补给线长得不得了,部队轮换也是个难题。虽然俄罗斯经济受到制裁,卢布的汇率也是起伏不断,不过能源出口还是稳住了军费。到了2024年,天然气卖给欧盟的数量少了,但转头卖给中国、印度这些市场,收入还算挺得住。
反观乌克兰,虽然美国和欧盟不停地送钱援助,投入已超过千亿美元,但国内经济一塌糊涂,GDP掉了三成,通胀飙升,老百姓的日子真不好过。基础的电力系统被炸得七零八落,冬天要取暖就难了。政治方面,泽连斯基的政府还算稳,但内部对于谈判的看法差异越来越大,有一些官员甚至公开表示,现在哪个接触线都得停火,要不然真扛不住。
西方国家的援助热情也开始减退了。在美国,国会为新一轮军援争论得面红耳赤,议员们你一句我一句的,民调显示公众对无限支持的热情也在逐步下降。欧洲一些国家的能源账单狂涨,像德国、法国这样的工业大国,工厂都得减产,失业率也开始上升。英国送来更多风暴阴影导弹,而美国则又批准了爱国者系统,可这些措施顶多算是治标不治本,长远来看,预算被挤压,选民压力越大,援助的力度也会缩水。
基辛格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指出了这种不对称的消耗。俄罗斯是主动方,占有地利和战略纵深;乌克兰则是被动防守,土地被撕开大口,重建起来那成本得用天文数字来算;而西方呢,只算是外围插手,钱投入进去见效缓慢,还得照顾自己国内的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里提到,乌克兰到2025年的财政赤字将达GDP的20%,全靠外援撑着过日子。要是战争再拖上两年,不光推进难度大,光是维持现状都挺不容易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俄罗斯的朋友圈子也在不断扩大,伊朗的无人机、朝鲜的炮弹,都在帮忙分担压力。乌克兰的反攻虽说有一些亮点,比如黑海舰队损失了几艘船,但总体而言,收复失地还远没有指望。基辛格提出的“其他国家先崩溃”的预言,现在似乎已有点苗头:虽然援助的承诺还在,但落实起来总找借口推迟。
其实,基辛格提出的第三条路子才是最靠谱的,那就是坐下来谈谈。他建议的方案框架到现在依旧有借鉴意义:停火之后讨论乌克兰的主权完整、少数民族的权益,以及黑海的安全保障。俄罗斯需要承认乌克兰的独立,但也能争取到中东通道的稳定;乌克兰虽然要占据核心地盘,但得尊重顿巴斯俄裔的自治意愿。到了2023年的达沃斯论坛之后,国际上的呼声越来越高,联合国也多次表态,支持多边的对话方式。
关于中国在这方面的作用,基辛格也提到过。他呼吁让中国加入进来,我们一直都坚持中立促进和平的态度,推动像伊斯坦布尔那样的直接谈判,比如促成过几次战俘交换和黑海通道的恢复。到了2024年,中俄乌三方通过外交途径交换了情报,缓解了一些人道危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共同安全,不搞阵营对抗,这跟基辛格所推崾讯息不谋而合。
长远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经济的恢复得打下坚实基础。乌克兰需要资金来修路建厂,俄罗斯则希望解除制裁,重新融入国际市场。欧盟提出的十二点和平计划,虽然还不完美,但目标很明确:停火、撤军、赔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能起到联结欧亚的作用,比如天然气管道和高铁项目,不仅能带动就业,还能稳定民生。基辛格去世后,他的那些观点在智库圈子中传开,部分美国人也开始反思,特朗普的团队甚至考虑调整对乌克兰的态度。
所以,基辛格的预言正好抓住了持久战的难题。战火不停,只会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早点谈妥,才是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