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启动安世半导体安全审查,中国稀土与国产芯片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
荷兰突管控安世半导体,产业链绷紧;中国稀土与“玉衡”芯片形成双重压力
埃因霍温的供应商圈这两天话不多,常见的一句是:“先看政府怎么落笔。”海牙方面对安世半导体启动非常规审查程序,涉国家安全法(Vifo)框架,范围触及资产与治理。荷兰官员在记者会上只留下一句:“个案不评论。”
安世看似“荷兰公司”,七成产能与关键工序在中国,车规器件的交付、测试、封装环节高度本地化。一旦跨境治理受限,欧洲车厂的交货节奏必被打乱。更敏感的是上游材料:ASML的镜头抛光靠铈基化合物、精密驱动依赖稀土永磁,全球稀土分离与加工产能大头在中国,欧盟虽有《关键原材料法》(CRMA)设定到2030年本地开采10%、加工40%的目标,但现实距离不小。
北京的应对并不只停在口头。商务与海关体系近期加强对稀土相关物项的出口审查,明确“逐案审批”对涉敏设备和研发用途的路径,叠加此前对镓、锗的管制,等于把关键环节的阀门握紧。ASML财报显示,近年中国市场贡献约三成收入;材料与订单两端的张力,会传导到荷兰研发与财务盘。
技术面的叙事也在变。清华团队公布“玉衡”快照光谱成像芯片,论文注明通过可重构计算光学把传统分光转为光子调制与算法重建,声称达到更精细的光谱分辨(国内媒体称“亚埃米级”)。这类器件在天文、机载遥感、工业检测都有直观场景,且核心材料(铌酸锂)与算法链条本土可控,减少外部掣肘。
荷兰智库圈担心“安全审查工具”被当作产业政策替身。《金融日报》评论里一句话很扎眼:“不要把国家安全变成常态化的商业谈判筹码。”若流程过度扩张,欧洲的技术生态与市场开放度都会受风向影响。
下一步看两条线:海牙的法律程序如何收尾,以及北京的管制清单与审批节奏是否继续细化。供应链里有句老话:卡一处,不是一家疼。你所在行业最近有没有感到材料、设备或认证环节的变化?欢迎分享一线细节与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