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架五代机赚百亿!中国引擎印尼大单,土耳其在布局?

120 2025-08-07 07:25

看着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高调签署的那份价值百亿的军售大单,国际军火市场这潭水算是彻底被搅动了。

足足48架土耳其号称自主研发的“可汗”第五代战斗机,就这样卖给了印度尼西亚,刷新了土耳其自身军火出口的记录。

要知道,“可汗”这家伙,去年二月才颤颤巍巍地第一次飞上天呢,试飞的次数,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几回。

更关键的是,它的心脏——发动机,现在还仰仗着美国的供货。

这操作,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冒险劲儿。

订单是签了,埃尔多安在社交媒体上庆祝的声音也不小。

合同细节显示,48架飞机将在十年内分批交付印尼,还捆绑了技术转让,第一批预计2028年到位。

土耳其媒体自然是锣鼓喧天地报道,把它看作是本国军工崛起的象征,毕竟五代机这顶皇冠,一直是中美俄三家稳稳把持着,能挤进去分一杯羹,确实不容易,听着也提气。

但稍微细究一下“可汗”的技术履历,乐观就不得不打个折扣。

从去年那个历史性的首飞开始算,被广泛知晓的、确认的试飞次数真不多,别说中美那种五代机首飞后密集测试、动辄上百次飞行验证的节奏了,连个零头都够呛。

而且,核心命脉发动机的供应,简直像个定时炸弹。

目前“可汗”装的美国通用电气F110发动机,问题在于,美国只批准了非常少量的交付,就8台!

后续还能不能拿到货?

什么时候拿到?

这就非常依赖对方的“脸色”了。

难怪有些网友调侃道:“收了人家100亿美金的首付款,卖的是架实实在在的飞机呢,还是一个精美的PPT或者一份期货合同?”

这种质疑,确实不算空穴来风。

视线转向买家印尼这边,这一波操作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就在六月上旬,印尼才刚刚和法国签了采购多达42架“阵风”战斗机的意向书,这才没几天,突然就传出他们在认真考虑中国性价比极高的歼-10CE战斗机。

紧接着,更大的动作来了,印尼似乎毫不犹豫地把这100亿美元的大合同交给了土耳其的“半成品”——“可汗”。

印尼为啥玩得这么花哨,在多国战机供应商之间游走?

仔细梳理,能看出几分精明的算计。

第一层意思,明显是冲着韩国去的。

印尼原本是韩国KF-21第五代战斗机研发项目的国际合作方之一,参与了投资。

但合作过程中磕磕绊绊,据说印尼没有按时足额支付分摊的研发费用,惹恼了韩国。

韩国那边一怒之下,甚至有消息说把KF-21原型机上代表印尼合作身份的国旗标识都给抹掉了,关系闹得很僵。

现在印尼大手笔买土耳其飞机,摆明了是在向韩国释放信号:你这边要是技术和权益分配上不让步,我的订单和市场立马转投别人!

这无疑是在利用新合同向老伙伴施压。

第二层,打的是“宗教和地缘牌”。

印尼和土耳其都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文化上自然有亲近感,这些年也确实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互动频繁。

这份百亿合同里,明明白白塞进了“本土技术融合”的条款,意思直截了当——印尼不光要飞机,还想借机从土耳其身上挖掘、吸收一些先进的军工制造技术,希望能提升一点自己的航空工业水平。

第三层算计,也是最实际的一招——多头压价,货比三家。

看看国际市场上的报价:法国的“阵风”战机,单价差不多要2.4亿美元;土耳其这尚在襁褓中的“可汗”,张口也要2亿美金;另一边,有消息显示中国的歼-10CE,据外界估算,单价大约在6000万美元上下(当然,具体配置、包含的服务内容直接影响最终价格,但价格区间确实显著不同)。

印尼这边看看“阵风”,那边问问“可汗”,同时还放风考虑歼-10CE,这不是明摆着让几个卖家互相较劲,看看谁能在价格或者转让条件上给出更大的诚意么?

就是要把水搅浑了才好谈个好价钱。

就在大家被土耳其发动机困境吸引目光的时候,土耳其突然又放出烟雾弹:正在“考虑”中国的涡扇-10发动机作为备选方案。

这个消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毕竟中国航发技术这些年进步有目共睹。

但冷静下来分析,这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一种谈判策略或者烟雾弹,而不是真心实意准备更换“心脏”。

从技术上看,涡扇-10发动机与当前“可汗”使用的美国F110发动机,在具体尺寸、安装接口和整体布局上有着不小的差异。

这可不是简单的“插头换插座”那么容易。

想要更换发动机,意味着整个飞机的后机身结构、进气道设计、控制系统等等都需要做重大调整,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一大块。

以土耳其目前的航空工程实力,有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级别的重大更改,实在是个巨大的问号。

真换,那将是个异常艰巨的工程挑战。

再看看背后的动机。

别忘了历史经验:土耳其因为坚持购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被美国严厉制裁过,导致无法拿到F-35。

这次他们渲染“中国涡扇-10”的选项,更多的用意,很可能是摆出一种姿态给美国看——“看到了吗?

我还有其他选择!

要么你就放开发动机出口限制,要么我就真有可能尝试别的路子,后果你自己考虑。”

这种“两手准备”的施压手段,其实并不陌生。

时间往前推,2013年就有类似情节,当时土耳其放出风声计划购买中国的“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最后似乎起到了作用,美国在压力下放松了一些限制并提供了更优惠的条件,把“爱国者”导弹系统推销出去了。

所以这一次,大概率是老剧本又翻开了新一页。

拨开宣传的迷雾,来看看“可汗”战斗机的真实现状。

虽然被土耳其官方冠以“中东版歼-20”这样的雄心称号,但基础研发条件的缺乏暴露了它的短板。

一个关键的困境是,土耳其本国缺乏必需的大型高速风洞群。

风洞是飞机气动设计验证不可或缺的设施,没有它,就像建筑师没有尺子画图。

这意味着“可汗”的气动外形设计乃至隐身性能的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包给欧洲、北美的工程公司。

最核心的隐身涂层技术?

这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目前掌握的国家屈指可数,公开信息显示,土耳其在这块尚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这也是五代机真正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一环之一。

再看航电系统这块短板。

现代化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复杂的电子战系统,这些都是五代机的核心战斗力标志。

“可汗”的核心航电设备,严重依赖欧洲供应商提供关键部件或技术。

问题是,欧盟对军工技术出口的管制非常严格,政策的波动性很大。

今天能买到的东西,明天可能因为地缘政治等因素一纸禁令就给断供了,风险不可控。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压力——量产时间表。

从“可汗”第一次离地升空算起,到成功签下印尼这百亿美元大单,中间只隔了短短不到一年半(16个月)。

对比一下行业内的普遍经验:美国最先进的F-35战斗机,2006年首飞,第一批常规交付给用户是在几年之后(2011年以色列接收首架生产型,美国本土接收在2015年后)。

也就是说,F-35在首飞约6-9年后才开始稳定交付客户。

土耳其现在承诺2028年就要把第一批“可汗”交到印尼空军手中,这个时间压缩得极其夸张。

难怪业内不少人都心存疑虑,甚至有人直泼冷水:“照这个时间表和研发进度看,印尼到2035年能拿到的飞机,怕不是个模型吧?

或者至少也是个远未成熟的早期产品”。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说到底,土耳其和印尼这手价值百亿美金的交易,像极了一场高风险的“胆小鬼游戏”(Chicken Game),双方都在赌对方会先让步,赌自己能承受更大的风险。

土耳其的赌注在于“用订单养技术”。

它是在豪赌能用印尼支付的这笔巨额资金(100亿美金),一边生产飞机、维持项目运转,一边加速攻克自己的技术难关,特别是发动机卡脖子问题。

甚至可能还存着一丝幻想,期待未来无论是中国出于战略考量,还是美国迫于压力或者利益的重新权衡(比如不想丢掉这么大一个市场),最终能在发动机问题上“放行”或做出某种妥协让步。

印尼的赌注则是打一个“时间差”和技术转移。

它可能盘算着:等十年后“可汗”真正交付时,即使性能上并非顶级,但只要能基本满足需求,不比周边国家(例如已经装备或者有意采购中国先进战机的马来西亚)的空中力量弱太多,就能接受。

同时,在合作生产中,能实实在在学到一些先进制造工艺、部分技术诀窍(Know-How),从而实现本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爬升和升级,这个远期收益可能比单纯买几十架飞机更大。

然而,国际军购市场的历史教科书上,“画饼充饥”最终烂尾的血泪教训实在太多了。

远的不说,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印度空军,因长期奉行“万国牌”采购策略,来源太杂、型号太多,导致后勤维护体系极其复杂混乱,经常有多达四成的先进战斗机无法正常起飞执行任务,趴窝在维修厂里。

印尼自己参与的韩国KF-21项目,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训,就因为它拖欠分摊的研发经费,直接拖累了整个项目的研发进度至少三年,让双方都损失巨大。

更残酷的现实是时间。

等到了2035年,假设“可汗”真的能交付印尼空军手中,那时的世界军用航空科技会发展到哪一步?

有军事观察人士认为,届时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恐怕早已试飞,甚至进入早期部署阶段。

那时再回头看,第五代战斗机,这个今天看来还是尖端的装备,可能已经沦为了“过气网红”般的存在。

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这笔被双方宣称为“穆斯林兄弟联手”的百亿美金大买卖,表面上热热闹闹,洋溢着“共赢”的氛围,但幕布之下,却是双方都在薄冰上小心翼翼地行走:土耳其想凭借一款还没有完全定型、存在巨大技术不确定性的战机,冲击全球军工大国的顶级牌桌;印尼则梦想着通过“借鸡生蛋”、“技术嫁接”,实现本国军工产业的“弯道超车”。

但五代机是什么?

它是一个国家高端工业技术体系的集大成者,不是小孩子搭积木,想怎么拼就怎么拼。

缺乏核心技术作为坚实支撑的“PPT造机”梦想,无论包装得多么光鲜,描绘的未来多么美好,最终都难逃被冰冷现实击碎的风险。

真正的军事装备可靠性、作战效能和维护保障的成熟度,都需要时间和海量资源去打磨,速成基本没有可能。

看看真正在军火市场站稳脚跟的玩家是怎么做的。

像中国军工的发展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埋头苦干和持续投入,形成了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试飞、测试、量产、供应链保障的全链条自主能力。

歼-10CE在实战化对抗演练中表现优异,甚至在一些多边演练中展现出挑战西方老牌战机的实力;新一代的歼-35隐形战斗机出口巴基斯坦的合同价格据公开报道仅8000万美元级别,凸显了技术和成本的双重成熟优势。

这才是扎扎实实拼出来的硬功夫和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这场喧闹的百亿战机大单,其兴也勃焉,其疑也众焉。

它再次印证了国际军火市场那条不破的真理:尖端武器的买卖里,很难有“物美价廉”的童话。

要么,是像中国那样,拥有不断突破的自主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凭借技术、成本和综合优势参与竞争;要么,就像美国或俄罗斯那样,依靠政治影响力、成熟的庞大作战体系以及多年积累的战略联盟关系来垄断市场。

至于那些先画个大饼、再指望用合作伙伴的钱和时间去填坑的项目?

最终付出高昂代价、承担巨大风险的,永远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和国家的战略安全空间。

现实这堵墙,比任何PPT和豪言壮语都结实得多。

这场交易未来如何演变,将是一个观察国际军工合作模式与风险承受能力的经典案例。

下一篇:热剧《王冠》第六季曝光剧照 分两部分播出
上一篇:从 “转移矛盾” 到引火烧身:菲律宾南海挑衅的底牌,被中国实力撕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