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已遥遥领先?超声速突击巡航导弹,2026年试飞耗资8亿美元
又一次,关于美军高超声速武器的梦想得推迟了,原本计划今年秋天就能首次飞行的高超声速攻击巡航导弹(HACM),结果被预算文件狠狠一击,推迟到2026财年才能见到天日。
唉,又是项目预演提前了,但预算却像火箭一样一直蹿,8.02亿美元的巨款,比去年这个时候整整多了3.5亿多美元,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不仅空军嘴上还在喊着“加快推进”的口号,连试飞的时间安排也不断推迟,实际上背后却全是技术难题缠身,加上资源紧缺搞得一塌糊涂。
可见“数字工程”的口号远远跟不上他们吹的那一番大话,实际操作中又怎么能真正把它推到深水里去呢?
不过,美军的“新希望”HACM最终还是没能脱离“体大但不强”的“战斗机之王”的阴影,宣传得再厉害,也只是空中的一场梦。它的“灵活携带战斗机”和“超远射程”其实也只能算是幻想罢了。依靠吸气式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驱动,按理说Speed能超过5马赫,速度远远快于现有的导弹六倍不止,甚至还能突防,堪比“闪电刺客”一般的存在。
靠着一连串“新奇”的做法,比如大力提倡“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用数字仿真取代了传统的物理试错,结果就把原本需要多次试飞的流程拖了整整半年,把原本计划的7次试飞缩减到只剩下5次。
雷神公司一边紧锣密鼓地制造“高功率”原型弹,另一边又开始在微博上发牢骚,说这个项目“又被成本陷害了”。就连国防科工局也在微信上提醒他们,“项目严重超支”的事儿得引起重视。
更令人唏嘘的是,美国居然没有一个能满足我们测试需要的、大型的高温高压风洞,目前的风洞基本只能模拟到6马赫左右的极端条件,要做到8马赫以上的高温高压环境,还得等我们以后自己建风洞。再加上国内的靶场距离都远达几百公里,最后只能不断去澳大利亚偏远那片荒凉的土地上合作搞试验。
海、陆、空三个军种各自为阵,资源的内耗问题越发严重,情况变得更加棘手。
美军的高超音速武器计划搞得乱七八糟,前后多次尝试都没能研制出一款真正能用的高超音速战机或导弹。
现在空军的“高超音速空射中程反舰导弹”(HACM)发展挺顺利的,可海军在“高超音速空射反舰武器”(HALO)的研制又一次“松了口气”,而“暗鹰”导弹的三次试射都因为发射车轮出了点问题,只得再次推迟了试验。
虽然各军种都在拼命抢预算、争资源,出尽了全力,但技术的短板和供应链的问题依旧没变:高温耐冲材料经不起极端摩擦磨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稳定性差得要命,连最基本的通信信号都被等离子体屏蔽了……。空军不仅把长时间搁置的HACM研发再次推得更远,还挺讽刺地把之前被自己冷落的AGM-183A助推滑翔导弹又重新提了出来,2026年度的预算里就安排了3.87亿的备用资金——真是明摆着“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
中俄的高超音速武器都已经装备到战场上了,这让美军的压力陡然增大,焦虑情绪一下子就袭上心头。
五角大楼的报告坦率地说:“美国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明显落在中俄之后。”俄罗斯的“匕首”和“锆石”早已进入实战阶段,中国在阅兵中展出的东风-17、鹰击-21等型号,涵盖了陆海空各个平台,甚至还有传闻说有潜射吸气式导弹。
美军这二十年折腾下来,至今也没拿出一款能服役的高超音速武器。专家说呀,中国走的路线是“装备一代、预研一代”,先把基础问题搞定;可美国呢,总想一步到位搞出“完美方案”,结果就把技术难关越堆越高。
未来战场节奏变得更快,要是在高超音速技术上落后,基本就等于是挨打的节奏。
凭借超乎寻常的惊人速度,已经让人感到敬畏,而真正让人胆寒的地方在于,它那速度与威力的结合,赋予了它无法逆转的破坏力。
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作战时间竟然可以把传统的几十分钟缩短到几分钟的“分钟级”状态,比如说从遥远的关岛,十几分钟就能打击到中国大陆,甚至还能灵活变轨,甩开对方的反导体系等等。
美军原本打算用HACM来对付“时间敏感目标”,比如那些移动导弹发射车啥的,但现在推迟到2028年之后才可能服役,估计连新一代的防御系统都快出来了。更麻烦的是,工业基础有点卡壳:核心零件还得靠好几家供应商供货,生产线转型慢,要是设计成型了,量产也得拖上好几年呢。
HACM的延迟不过是美军高超音速难题的一个缩影,也算是过去那些“遗留问题”的体现,比如技术上“贪大求全”导致系统变得又大又笨重,管理上的“碎片化”让资源浪费得乱七八糟,测试环节“资源紧缺”又埋下不少隐患,都是过去战略眼光短浅留下的教训。这边五角大楼在中东频频出手,似乎就是边花钱边调整原定布局,这场追赶战,美军已经没有退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