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开会时带情绪质问陈毅:老总,你是对我有意见啊
63
2025-07-24
那天清晨,我蹲在小区门口跟张大爷唠嗑,他端着搪瓷杯说:“你瞧见没?今儿个天儿还没亮,我孙子就爬起来看阅兵直播了。”这事儿让我想起上个月去河北农村采风时,碰到个老村长,他蹲在村头老槐树下抽旱烟,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抢着报名参军,比当年抢春耕种子还积极。
你说这事儿奇怪不?和平年代,咋反而更看重军队了?我琢磨着,这可能跟咱老百姓心里那杆秤有关——不是怕打仗,是图个踏实。就像我上次去新疆塔县,碰到个叫阿依古丽的牧民,她指着远处雪山说:“我儿子在边防连当兵,他们巡逻时踩的每块石头,都比咱家的羊羔还金贵。”这话糙理不糙,边防战士脚下的路,不就守着咱万家灯火吗?
再说说我表弟的事。他在深圳一家无人机公司上班,平时加班到十点都嫌累,可前阵子看完阅兵,主动跟领导申请调去研发部。他说:“咱造的无人机要是能帮着巡逻边境,比赚奖金实在。”这话听着让人心里发烫。你说现在年轻人咋就突然开窍了?可能不是开窍,是骨子里那股子劲儿被唤醒了——当年抗战时老百姓推小车送粮,现在推代码送技术,都是一回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强军也不是光靠喊口号。我上次去洛阳拖拉机厂采访,老工人师傅说:“咱造的坦克零件,得经得住零下四十度的考验。”他们车间墙上挂着块黑板,写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让我想起江西景德镇的陶艺师傅,现在都在琢磨怎么把传统烧窑技术用到军用陶瓷上。你说这算不算另类的强军?
可也有人犯嘀咕:“现在又不打仗,花这么多钱造装备干啥?”这话要搁在十年前,我可能也点头。但现在我明白了,强军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不打仗。就像三沙的渔民李帮宝说的,守岛就是守家。那要是没海军守着海疆,渔民咋能安心在祖宗海打渔?
再说个更实在的。我同事小王他爸是退休老兵,现在每周都去社区教孩子们打军体拳。他说:“现在孩子太娇气,得让他们知道啥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话说得实在。你看现在学校里,国防教育课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孩子们去军营体验,摸一摸真正的钢枪,坐一坐装甲车,这比课本上的字儿有劲儿多了。
不过我也有个疑问想问问大伙儿。你说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比玩弹弓的时间多,会不会忘了啥叫“保家卫国”?我楼下有个小学生,上次问他长大想干啥,他说想当游戏主播。我当时没接话,但心里直犯嘀咕。后来我跟他聊了聊,发现他喜欢游戏里那些“打怪兽”的剧情,我就问他:“要是现实里真有怪兽来欺负咱们,你愿意当小英雄不?”他眼睛一亮,说愿意。你看,孩子不是不懂,是缺个引子。
再说说我最近去云南边境采访的事。那边有个佤族村寨,现在每家每户都挂着国旗。村支书说,以前老人们怕战火,现在怕的是孩子们忘了“家”在哪。他们现在每周都组织孩子们去边境线走一走,看看界碑上的红漆,摸摸巡逻战士的军大衣。有个小丫头跟我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当巡逻兵,让妈妈在寨子里看见我穿着军装的样子。”这话听得我鼻子发酸,你说这算不算最朴素的强军梦?
可话又说回来,强军也不能光靠感情。我上次去西安一家军工研究所,研究员们为了一个导弹零件的材料,熬了三个通宵做实验。他们说:“强军不是光靠热情,得靠技术。”这话在理。就像河南漯河那个鞋厂,邵晰茹她们现在做阅兵靴,不仅要结实,还得防滑、透气,每双鞋都要经过二十道工序检查。你说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保家卫国”?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个事儿。上个月我去北京参加个论坛,遇到个从乌克兰回来的留学生。他说在国外看到中国军舰在亚丁湾护航,心里特别踏实。这让我明白,强军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让世界看看,中国的和平不是软弱,而是有底气。就像我表弟说的,他们公司的无人机要是能帮着救灾、巡逻,比赚多少钱都有意义。
不过我也有个担心。现在网络上有些声音,说“强军是为了打仗”,这我可不认同。强军是为了守护和平,就像三沙渔民说的,守岛就是守家。要是没这股子劲儿,咱咋能安心在夜市吃烤串,在公园遛弯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我想问问大伙儿,你们心里有没有那么个瞬间,突然觉得“强军”跟自己有关?是看到阅兵时战士的正步?是听到边防战士的故事?还是孩子说“我要当解放军”的时候?我挺想知道你们的想法,咱一块儿唠唠。
你说这强军荣光,到底是啥?是渔民守岛的决心,是工人造鞋的仔细,是科研人员熬的夜,还是孩子们眼里的光?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这荣光不在天上,不在书里,就在咱老百姓的日子里,在张大爷的搪瓷杯里,在阿依古丽的牧鞭上,在孩子们的课本里。
你说是不是?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