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玻璃钢标志桩-玻璃钢石油燃气桩支持定制
184
2025-07-29
在国际舆论场上,关于中国是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讨论从未停止!当我们翻开世界银行公开的汇率法、购买力平价指标可发现: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式,我国的人均GDP都仅在全球平均水平附近波动,离发达国家还很远。
先看汇率法:2024年的全球人均GDP为1.367万美元,而我国人均约为1.33万美元,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在世行给出的185个国家、地区中排第73名——被塞尔维亚赶超。
再看采用一篮子商品换算后的购买力指数,世行认为:2024年的全球人均GDP为2.42万国际元,我国人均约为2.71万国际元。新标准下,我国人均GDP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还是没有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这个数字不仅与卢森堡、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相差5至6倍,甚至低于土耳其、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阿根廷、白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这清晰地表明:中国仍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购买力的放大效应,可不仅仅适用于中国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逻辑本质上是通过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本国的实际价格来修正汇率偏差吗,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而言,这一机制会产生显著的"本土价格红利":国产工业品和基础服务的低价优势被充分放大。
例如,中国4G网络资费仅为美国的1/5,高铁票价是德国的1/3,这些民生领域的低成本直接推高了PPP数值。但若涉及进口药品、国际教育等需要硬通货支付的领域,这种计算方式的优势就会瞬间蒸发。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曾指出:中国的PPP(购买力平价)优势集中在可贸易品领域,而在服务贸易等非价格竞争力维度仍处劣势。
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充分展现在其他国家身上,也就是说:当我国人均GDP在购买力指标下被大幅拔高的同时,其他国家、地区的人均GDP也被大幅上调了,综合结果下:
我国2024年的人均GDP也仅仅是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11.8%,优势并不算大。在世行给出的190个国家、地区中排第78名,反而比“汇率法中的排名还要靠后”。
中国距离发达国家之路,还很遥远
尽管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方式让中国的人均GDP从汇率法的1.33万美元提升至2.71万国际元,但这一提升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普遍现象。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PPP计算下的人均GDP同样大幅跃升。
使得中国的相对排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从汇率法的第73名降至PPP法的第78名。这一反差恰恰说明,购买力平价并非衡量是否成为发达国家的“捷径”,而仅仅是调整了不同国家物价差异后的相对比较。
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不仅要求人均GDP达到一定门槛,还需具备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福利完善、创新能力领先等综合特征。以葡萄牙为例,其PPP人均GDP约为5万国际元,几乎是中国的两倍。
同时,该国居民拥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更均衡的收入分配体系。相比之下,中国不仅面临着城乡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占比偏低、高端服务业不足、福利不够完善等发展瓶颈。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也在影响中国的相对地位——资源型国家(如圭亚那)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而短期跃升,部分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还在想各种办法遏制我国,这意味着:
中国真正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之路还很遥远,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坎坷——在不断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同时,仍需在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领域持续突破,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服务经济是强国之翼
我国若想要尽快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跨越,必须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两条腿"——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这一根基,也要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化金融、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来之不易,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26%左右,远高于其他大型经济体,更远高于美国和欧盟。
这种产业优势必须继续保持和强化——从德国的精密机械到日本的电子产业,再到奥巴马、特朗普心心念叨的“制造业回归”,这些经验表明:强大的实体经济始终是抵御经济风险、保障就业稳定的压舱石。
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比普遍超过70%,美国更是高达80%。以现代化科技、金融、医疗等为核心的服务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与内循环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老百姓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若供给不足,就会形成"制造大国,服务短板"的畸形结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惠民。
惠民,通俗的说法就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分配给居民的那部分,让老百姓变得更有钱。然后就是持续提升公共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让老百姓敢于花钱,而不是放在银行,堆高储蓄。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后(汇率法),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中国正处于这一关键转型期,必须把握机遇,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像重视"中国制造"一样重视"中国服务",让实体经济和服务经济如同鸟之双翼,共同托举中国迈向发达国家的梦想。这不仅关乎经济增长的数字,更关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