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为何首选王震坐镇新疆?背后良苦用心令人深思

55 2025-11-20 23:15

1949年3月1日,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原汉地的归属早已尘埃落定,成了一锤定音的事。

一直信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毛主席,逐渐把视线转向了我们国家版图的西部那些省份。

从晚清到民国,那会儿中央政府一天天的软趴趴的,西部那几个省呢,也早就对中央不管不顾,各自发展起来了。

现如今天色渐亮,是时候该扭转这种局势了。

要应对西部各省,咱得搞明白怎么划分轻重缓急,主要是靠哪些标准来判定的呢?

答案就是安全!

当时,党中央就下了决定,打算把未来的首都设在北京。

在西部的各个省份中,新疆在地理位置上对首都北京的安全保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防护作用。

70年前,毛主席的老乡、曾经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曾经提过:“守护新疆,就是保护蒙古;而保护蒙古,也是在守卫京城。”

别觉得北京和新疆相隔那么远,好像两头牛拉着风一样,毫不相关。

要说,北京和新疆看似遥远,实际上中间那块内蒙古高原,平坦得像一块铺开的毯子,几乎没有任何防御的门道。由此一想,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才算是真正紧挨着北京,最靠得住的屏障。

由此可见,新疆的解放任务,比青海、西藏这些地区还要更为紧迫。

主席点将

为了确保新疆的顺利解放,毛主席绞尽脑汁,终于找中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就是说,那个被人叫作“王胡子”的王震将军,终于被毛主席看中了。

之所以选择王震将军,主要有这么几点考虑:

第一,尽管三大战役已告一段落,国民党政权还没有彻底垮台,关中地区的胡宗南依然掌控着二十万大军,在西北一带屯驻。

长江沿线,白崇禧和汤恩伯还带兵百余万,试图仗着长江的天险死扛到底。

西南一带的川军三叉戟和云南王卢汉的立场都挺迷糊,态度不太明朗。

粟裕和林彪的东野还有华野两支野战军,打算渡过长江去干掉汤恩伯和白崇禧。

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计划用来解放大西南。

彭德怀所率的西北野战军,主要任务是对付西北的胡宗南。

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要在傅作义投降之后,守护好华北地区的安稳。

可以说,毛主席手里能单独担当大将的基本上都身负任务。

唯一还能用的,也就只有那个一直陪在毛主席身边,负责守护党中央安危的王震将军了。

第二,王震将军虽然在解放战争里没太多露面,可那只是因为他被党中央的安全措施绑得死死的,不能自由发挥罢了。

其实,他算得上是个带兵打仗、退役后又能安定百姓的全面型人才。

王震将军早在1927年就投身革命,为湘赣根据地的建立贡献了不少心血和力量。

1931年,他和毛主席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互相看得挺顺眼。

抗日那会儿,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南下建设根据地的一套想法,他带领麾下的359旅突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把大量干部成功送到南方,然后自己安全撤退。这一趟南下行动,也被毛主席称为“二次长征”。

百团大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了防止我党继续发展壮大,就对陕甘宁根据地实施了经济封锁,一度让根据地挺不容易,可真是困难不少。

为了破除国民党的封锁,王震带领359旅在陕北南泥湾大搞屯垦,把一片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塞上江南。不光解决了根据地的吃饭难题,还投入了不少粮食上交中央,效果挺不错的。

第三、王震虽然看起来五大三粗,但他是粗中有细,尤其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党里不少同志遇到矛盾冲突时,都喜欢请王震出来调解,搞和睦。

新疆各民族住得挺紧密,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你来我往,混在一块。各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就像一团乱麻似的,理不清。

要把这团乱麻理顺,得有个擅长调和的调解人出面。

要是派个只会打架的壮汉过去,反倒可能把那堆火药引爆了。

根据情况,毛主席就决定派王震去担任新中国的“左宗棠”角色。

没错,王震也抱着这个想法。

还没等毛主席说话,王震就来了,跟毛主席表达了想去收复新疆的打算。

毛主席高兴得都快跳起来了,当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临别的时候,毛主席还跟王震说:“我派你去新疆,就是要你当个牵线人、主角,帮那边各族人民办好事。”

王震也告诉毛主席,保证不让他老人家失望,完完全全听他的安排。

王震一听就动真格的,回去后立马找来新疆的各种资料翻看,特别是那本讲左宗棠事迹的《左文襄公选集》,他看得那叫一个认真,差点把书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历经几天的努力,王震对新疆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民族构成、宗教信仰以及风土人情,都逐渐摸清了底细,这为他今后稳定新疆局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将筹边

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1949年9月,王震终于带领军队越过祁连山,踏入新疆,开启了他漫长的边疆岁月。

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本预计的平疆大战并没有发生。

在9月25日那天,国民党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和军区司令陶峙岳都宣布了和平起义的消息。

王震率领的大军轻而易举地收复了新疆,没有流一滴血。

不过,陶峙岳和包尔汉的起义,并不代表新疆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

反倒是新疆的角力才刚拉开序幕。

可以这么说,陶峙岳两人不过代表了汉人在新疆的官方势力罢了。

在新疆,能跟他们硬碰硬的实力可不少。

比如那会儿在新疆名气大得吓人的悍匪乌斯满、三区革命的势力、各族部落的酋长、东突的组织、泛伊斯兰的力量、维吾尔分裂分子,还有苏联人,都算得上能硬碰硬的存在。

这些人可都成了我们解放新疆路上的拦路虎,得找个办法把他们干掉才行。

关于这几股力量,王震也提出了各自应对的办法。

对乌斯满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土匪,以及东突、泛伊斯兰这些分裂民族、宗教势力,没得啥好说的,顶多一句:杀。

至于苏联人以及他们所支持的三区革命力量,王震的方案是暂时搁置,只要他们不搞事,那就井水不犯河水。

说到这里,顺带介绍一下三区革命这股力量的来历。

所谓三区革命指的是1944年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在苏联的支持下联合起来,推翻新疆军阀盛世才统治的一次反抗运动。

别被他们的名字里的“革命”二字蒙蔽了,其实跟真正的革命毫无关系。

这些发起者基本上都是上层的贵族地主,实际上就是一帮分裂分子。那会儿推翻盛世才之后,他们就一心想加入苏联,要不是包尔汉和国民政府拼命阻拦,差点真成了。

因为我们和苏联之间有特别的关系,像三区的分裂势力这种麻烦,注定不能像对付乌斯满那帮人那样一下子就干掉,只能忍着,勉强接受他们的存在。

只要他们不惹事,王震就装作没看到,睁只眼闭只眼。

要是他们敢搞分裂,王震绝不会手软。

有一回,俄罗斯族的民族军头领列斯肯跑去参加苏联办的会议,目标是搞好维吾尔斯坦的事宜。

王震当场就愣了一下,怒火直冒,狠狠地警告列斯肯:“你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长,竟然去参加盟会,这可是叛国,死罪难免啊!”

列斯肯当年在三区革命中也是个狠角色,听了王震那话后,吓得赶紧跑回俄罗斯,再也没敢回来了。

王震在新疆把持那段时间,三区那些邪乎的事儿倒是不敢轻易敢出啥乱子。

直到1962年,他们才趁我国内忧外患的时候,集体叛变逃到了苏联。

王震对待各个少数民族的方法,就是激发基层力量,推倒那些掌握权力的贵族。

解放前新疆的土地兼并问题,跟内地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不到5%的地主掌握着一半以上的土地。

老百姓们的生活苦得要命,简直像是干柴遍地,一点火星丢下去,就能引发一片火海。

王震顺应民意,发动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群众纷纷响应,加入农协的人数竟然多达74万。

老百姓一旦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农协,地主阶级就像没有着落的浮萍一样,根本没有反抗的底气。

王震动员农民,成功在新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根基。

其实,王震并没有把所有的上层权贵一棍子打死,他只是除掉那些顽固不化、难以改造的地主而已。对于那些思想比较开明、愿意配合解放军工作的地主,王震常常是不计较身份,不吝于低姿态,比如像包尔汉这样的人。

包尔汉在近代新疆的历史上算得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期间,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算是少数民族中少数能开眼看世界的人物。

他还通晓中西文化,熟悉汉族、维吾尔族、俄罗斯、土耳其等多国、多民族的传统与习俗。

他集编的《汉维土字典》在新疆地区的文化圈里影响深远,在各族群众心中,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当年的三区革命之后,那些分裂势力闹着要搞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斯坦,包尔汉四处奔走,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劝慰各族群众,才阻止了这股歪风邪气的蔓延。

王震很清楚这个人的重要性,对包尔汉可以说是全心信任,十分尊重。

包尔汉也不遗余力,回报王震的信任,为民族团结大事奔走呕心,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争取新疆上层人心方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开发新疆

各方势力安顿妥当之后,曾经一片混乱的新疆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曙光。

王震一刻不停,立即把新疆的建设安排摆上了日程。

贫困容易引发动荡,要是新疆的经济不能提上去,辛苦稳定的局面可能又会重新出乱子。

那会儿新疆的人才储备不够,根本撑不起重振新疆的重任。

王震一边向中央请了援助,还从内地调来了不少支援边疆发展的年轻知识分子。

另一边,就照着当年左宗棠整治新疆的办法,把进疆的部队就地变成生产建设兵团,官兵们既当兵又耕田,自己搞定生活上的事。

这个办法极大地减轻了新疆百姓的养兵压力。

毕竟,以当时新疆的农业产量,要养活一支十万级别的大军,实在是挺不容易的事。

经过军民两年的努力开垦,到1951年时,新疆已经聚集了不少以石油、煤炭、电力和纺织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工业企业。

这为新疆以后从一个落后的省份,变成与东北、西南齐名的三大重工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除了搞工业,王震将军还在新疆的农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国新疆是全球最关键的棉花产地之一,几年前还遭到了美国的无端制裁呢!

可是在王震将军来到新疆之前,那块地方连个棉田的影子都没见过。

由于学界普遍认为,北纬42度以北的地区不适宜种植棉花。

那时候苏联的专家可是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说新疆根本不可能种棉花。

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可不买那套,偏偏不相信这个说法。

在玛纳斯河小拐地段屯垦的一支部队发现,这一带的气候和光照条件,和书上讲的棉花栽培条件挺搭的,于是就鼓起勇气种了几亩试验田。

没想到最后居然真的长出了棉苗,更让人高兴的是,这些棉苗最终都开出了花,亩产还能达到67公斤那么多。

这消息让王震高兴得不得了。

这位办事果断的将军马上下令,让手下各单位把经验学起来,在新疆大范围种植棉花。

这一步棋为新疆以后成为全球棉纺织行业的重要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除了棉花之外,王震的到来还为新疆带来了一份不小的好处,那便是甘蔗。

甜菜原本是在18世纪,由德国的科学家育成的一种高糖的农作物。

引入我国之后,一直在蒙古和东北地区种植,可是在光热条件更优越的新疆,却反倒没有见到它的影子。

这一切呢,主要是因为新疆地理位置偏僻,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震一看新疆人手里拿着金山当乞丐,心里挺难过的,他亲自发话,让建设兵团带头种植甜菜,还毫无保留地传授农技给老百姓。

他还动员兵团的百姓们搞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成功控制了困扰新疆多年的乌鲁木齐河,极大地改善了那里的农业生产环境。

因为甜菜的引进,新疆的农业格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农民种上这种经济作物后,收入比以前可谓大幅度提高了不少。

一边推广甜菜,一边也带动了制糖行业的繁荣,还为当地带来了不少新的工作机会。

到如今,新疆已经变成我国主要的制糖省份,每年生产的甜菜占全国总产量的45%。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震将军和当年那批兵团将士的付出 。

到王震离任的时候,新疆的工农业产值已经是他到任时的36倍。

新栽杨柳三千棵,引得春风渡玉门。王震做到了!

下一篇:延迟退休定了!2025年正式实施,但这几类人却能提前上岸
上一篇:红军城战局完全转变,乌军宣布连传捷报,歼敌超万收复大片失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