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战鼓擂 六军岂言败(图)
58
2025-08-17
9月26日,科创板上市委的审议会议室大门打开,摩尔线程IPO顺利过会的消息传出。这一刻,距离其申请获受理仅过去88天。一场围绕“国产GPU第一股”的资本盛宴,在钟声未响之时早已达到高潮。
就在上会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的“摩尔线程概念股”已然掀起涨停潮。初灵信息实现了20CM的涨停,润欣科技涨幅超过14%,和而泰、东华软件、联美控股等多只股票也纷纷封上涨停板。
这场狂欢与一家尚未产生利润的公司紧密绑定。摩尔线程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亿元、-14.9亿元,累计亏损约50亿元。资本市场的狂热反应,与财务数据上的巨额亏损,勾勒出当前硬科技投资最真实的“冰与火”图景。
一、技术突围:全功能GPU的“中国速度”
摩尔线程的核心武器是其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这一架构的目标是让一颗芯片同时具备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与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四大核心能力,走的是“全功能GPU”路线。其消费级显卡MTT S80的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已接近英伟达RTX 3060。而在数据中心层面,基于MTT S5000产品构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其计算效率据称已超过同等规模的国外同代系GPU集群。
产品迭代的速度被冠以“摩尔速度”。从2020年成立,到2021年发布首款全功能GPU“苏堤”,再到2023年推出千卡级AI智算集群“夸娥”,四年间完成了四次GPU架构迭代。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已达7.02亿元,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支撑这种速度的是庞大的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约为11.16亿元、13.34亿元、13.59亿元,三年累计超过38亿元。截至2024
年末,公司已累计获得百亿元融资,投资方囊括红杉中国、腾讯、深创投等顶级机构。
二、资本赌局:估值泡沫还是战略押注?
Pre-IPO轮后,摩尔线程的估值已达246.2亿元至255亿元。市场对其上市后市值的预期则更为激进,有预测看到3000亿至5000亿元。以2024年4.38亿元的营收计算,其Pre-IPO估值对应的市销率(PS)高达约60倍。作为对比,同期全球GPU巨头英伟达的市销率约为20倍。这种估值差距,凸显了市场对国产替代潜力的强烈预期与高风险溢价。
资本的热情不仅体现在一级市场。与摩尔线程有股权或业务关联的A股公司,成为二级市场资金追逐的焦点。和而泰直接持股摩尔线程0.37%,初灵信息、长飞光纤等公司则通过中国移动旗下的中移基金间接持股。这些“概念股”的股价波动,与摩尔线程的IPO进程形成了紧密的共振。有分析认为,这场资本盛宴的背后,是投资者对“国产GPU生态系统”这一宏大叙事的集体下注。市场的逻辑在于,作为核心节点的摩尔线程若成功上市并发展壮大,其溢出效应将惠及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三、生态挑战:兼容CUDA之后的漫漫长路
所有国产GPU厂商都面临一座几乎无法绕开的大山,英伟达的CUDA生态。这座生态护城河内,聚集了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摩尔线程选择的策略是“兼容+开源”。其MUSA架构通过代码移植工具MUSIFY,力图实现CUDA代码的低成本迁移,目前已宣称适配超千款应用 同时,通过开源音频大模型MooER、推出OpenCV-MUSA计算库等方式,试图吸引开发者加入其生态,目前注册开发者数量据称已突破10万人。
差距依然悬殊。有第三方评测显示,其AI算力仅为英伟达A100的38%,图形渲染性能差距更达2.3倍。有AI企业技术总监坦言:“我们测试过摩尔线程的AIGC加速方案,实际部署成本比英伟达高40%。”生态的构建非一日之功。英伟达用十数年时间构建了CUDA的繁荣生态。摩尔线程能否用钱和时间砸出一条捷径,是市场最大的疑虑之一。
四、供应链与客户:光环下的隐忧
招股书披露,摩尔线程已实现14nm芯片的国产流片,良率提升至85%。但此前,公司曾因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被迫将晶圆代工从台积电转向中芯国际。有举报材料称,其关键IP核来自英国Imagination公司,且协议包含“技术断供”条款 这与招股书强调的“自主可控”形成了潜在反差。若国际形势生变,其先进制程芯片的量产可能面临风险。
客户结构的高度集中是另一个焦点。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98%的营收。 2024年,AI智算业务收入猛增至3.36亿元,占总收入的77.63%。这种依赖少数大客户的业务模式,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备受关注。甚至有质疑指向2025年一家新增客户R公司,其贡献了56.63%的营收,且注册地址与摩尔线程某供应商高度重合,采购单价较市场价溢价18%。这些疑问,为这场资本盛宴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摩尔线程的IPO过会,为它撬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获得了急需的“弹药”。 80亿元的募资额,65%将投向新一代GPU架构研发。 但敲钟不是终点,而是更残酷竞争的开始。 摆在张建中和他的团队面前的,是一场关于技术、生态、商业化和信任的全面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负,并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成败,当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425.37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时,谁能扛起国产算力的大旗?
当摩尔线程带着巨额的亏损、市场的厚望、技术的争议以及生态的鸿沟继续前行,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资本的热烈追捧与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之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衡量一家硬科技公司的真实价值?是看它当下能否盈利,还是看它未来能否打破垄断?这场始于资本市场的狂欢,最终会沉淀下什么?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