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7.3万!省数字国防动员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9
2025-08-18
如果康熙传皇位给那个皇子,清朝很可能成为超级强国,八国联军都不是威胁
声明:本文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推演分析。文章采用假设推演的方式,探讨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旨在启发读者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不代表绝对的历史真相。
「皇阿玛,您真的决定了吗?」四阿哥胤禛跪在乾清宫内,声音带着颤抖。
康熙皇帝端坐在龙椅上,苍老的面容写满了疲惫,手中紧握着一份密旨。
殿内烛火摇曳,将这位统治了六十一年的帝王的身影拉得很长。
「朕在位六十一年,见过太多兴衰荣辱。」康熙缓缓开口,「这个位子,不是给最聪明的人,也不是给最仁慈的人...」
胤禛抬起头,眼中满是困惑和不解。
01
康熙六十一年,深秋的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这位在位六十一年的圣祖皇帝已经年近七旬,花白的胡须在晨风中微微颤动。朝堂上下都明白,储君之位的争夺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阶段。
九个成年皇子,各有千秋,各有支持者。
朝中大臣们小心翼翼地站队,生怕一步走错就是万劫不复。太监宫女们更是谨言慎行,连一个眼神都不敢多给任何一位阿哥。
整个紫禁城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火星,就会轰然爆炸。
康熙坐在御书房里,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每一份奏折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某个皇子的支持者在为主子争取政治资本。
「万岁爷,该用膳了。」梁九功端着一碗燕窝粥走进来。
康熙放下手中的奏折,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朕不饿。」
梁九功心疼地看着这位跟了一辈子的主子。自从储君之争愈演愈烈,康熙的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白天要处理朝政,晚上还要为传位的事情发愁,哪里吃得消。
「万岁爷,您这样下去身子骨会垮的。」梁九功劝道。
康熙苦笑一声:「朕倒是想歇歇,可这江山社稷容不得朕歇啊。」
02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皇子都在展现着自己的本事。
大阿哥胤褆虽然因为之前的鲁莽行为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但在军中的威望依然很高。他经常出现在教场,与将士们一起练兵,那身强壮的体魄和精湛的武艺总能赢得阵阵喝彩。
「大阿哥真是天生的将军料!」一个年轻的侍卫感叹道。
「可惜啊,皇上不喜欢太过强硬的性子。」旁边的老侍卫摇头叹息。
胤褆听到这些议论,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机会,但心中的不甘却如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内心。
四阿哥胤禛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勤勤恳恳地处理政务,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朝堂,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四阿哥,这份户部的奏折您看看。」户部尚书张廷玉恭敬地递过一份文件。
胤禛接过奏折,仔细翻阅:「漕运的事情确实需要整顿,不过这个方案还需要细化。」
张廷玉暗暗点头。四阿哥确实有当皇帝的料,做事严谨,考虑周全。
而八阿哥胤禩则是另一种风格。他总是面带微笑,对每个人都礼貌有加,朝中大半的官员都对他青眼有加。
「八阿哥真是仁德之人啊!」
「是啊,如果八阿哥当了皇帝,咱们这些做臣子的日子肯定好过。」
私底下,类似的议论不绝于耳。胤禩听到这些话,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笑容,但心中却盘算着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支持基础。
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带兵,但他的捷报却频频传来。每一次胜利都让康熙龙颜大悦,也让朝中的大臣们刮目相看。
「十四阿哥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军功,将来必成大器。」
「可惜离得太远,不在皇上身边,这可是大大的劣势啊。」
03
深夜的乾清宫里,康熙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一份份关于皇子们的密报。
这些密报详细记录着每个皇子的一举一动,包括他们的政治倾向、人脉关系,甚至连私人生活都有涉及。
「胤禛确实勤政爱民,但手段有些严厉,怕是会得罪不少人。」康熙喃喃自语。
他想起前几天胤禛处理贪污案的事情。那个案子涉及好几个重要官员,胤禛毫不留情地全部拿下,虽然彰显了法纪威严,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胤禩人缘确实不错,朝中大半官员都支持他。」康熙继续翻看着密报,「可是...」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胤禩的人缘太好了,好到让康熙有些不安。一个皇帝如果太在意大臣们的看法,还能保持皇权的威严吗?
「胤禵在军中的表现确实出色,但他太年轻了,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面的经验。」
康熙放下密报,走到窗前。外面的夜空中星光点点,就像朝堂上那些大臣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利益。
第二天一早,康熙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
「张廷玉,你觉得诸位阿哥中,谁最有当皇帝的潜质?」康熙直接了当地问道。
张廷玉心中一紧,这可是个要命的问题。说错了话,不仅自己要倒霉,连家族都要受到牵连。
「回万岁爷,臣以为各位阿哥都有过人之处。四阿哥勤政,八阿哥仁德,十四阿哥有军功...」
「朕要听的不是这些套话。」康熙打断了他,「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张廷玉咬了咬牙:「臣以为,四阿哥胤禛最有皇帝之相。虽然手段严厉了些,但正是因为如此,才能震慑宵小,维护皇权威严。」
康熙点了点头,又看向马齐:「你呢?」
马齐深深吸了一口气:「臣觉得八阿哥胤禩也不错。他深得人心,如果继位,能够团结朝中各方势力。」
「团结?」康熙冷笑一声,「朕要的不是团结,朕要的是能够让大清强盛的人!」
这句话说得很重,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受到了康熙内心的不满。
04
朝堂之上表面平静,私底下却是暗流涌动。
各个皇子的支持者们都在暗中活动,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主子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胤禩的支持者们最为活跃。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商议对策,如何进一步巩固胤禩的优势地位。
「八阿哥的声望已经很高了,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表现的机会。」一个大臣说道。
「没错,如果能让八阿哥处理一件大事,成功了自然能够进一步获得皇上的认可。」另一个大臣附和道。
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一旦胤禩继位,他们这些支持者自然能够飞黄腾达。
胤禛的支持者们则相对低调一些。他们深知四阿哥的性格,不喜欢太过张扬的做法。
「四爷做事向来稳重,我们只要默默支持就好。」
「是啊,四爷的能力大家都看在眼里,用不着我们太过表现。」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在暗中为胤禛做着各种准备工作。
而其他皇子的支持者们也没有闲着。虽然他们明知道自己主子的胜算不大,但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万一出现什么变数呢?
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们更是小心翼翼。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站错了队,等待他们的就是死路一条。
「你说最后会是哪位阿哥继位?」一个小太监偷偷问道。
「谁知道呢,反正咱们小人物还是老老实实伺候着,别瞎参和。」老太监摇摇头。
梁九功作为康熙身边最信任的人,自然成了各方拉拢的对象。但他心如明镜,从不表态,只是默默地伺候着康熙。
「九功,你觉得朕应该选谁?」有一次,康熙忽然问道。
梁九功吓了一跳,连忙跪下:「奴才不敢妄议皇子,请万岁爷恕罪。」
康熙苦笑一声:「连你也不敢说实话吗?」
「奴才只知道,无论万岁爷选择哪位阿哥,都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梁九功小心翼翼地回答。
05
就在储君之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江南忽然传来了紧急消息。
「启奏万岁爷,江南发生水患,多个州府受灾严重!」兵部尚书匆忙进殿禀报。
康熙眉头紧锁:「伤亡如何?」
「死伤数千人,无家可归者更是数以万计。当地官员请求朝廷派人前往赈灾。」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江南是大清的财赋重地,一旦出现大规模灾情,不仅会影响税收,还可能引发民变。
「朕亲自去不现实,必须派一个得力的人前往处理。」康熙在殿内踱步思考。
朝中大臣们都看出了康熙的为难。这次江南赈灾,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机会。处理好了,自然能够获得康熙的赞赏;处理不好,就可能万劫不复。
「万岁爷,臣以为可以派八阿哥前往。」一个大臣提议道。
「八阿哥为人仁德,深得民心,如果由他去处理赈灾事宜,定能安抚民心。」另一个大臣附和。
康熙沉思片刻,点了点头:「就让胤禩去吧。」
这个决定一出,朝中立刻炸开了锅。胤禩的支持者们欣喜若狂,这简直是天赐良机。而其他皇子的支持者们则是一脸的沮丧。
胤禩接到这个任务后,表面上谦逊地表示一定不负皇父重托,心中却是激动不已。他知道,这是自己证明能力的绝佳机会。
「八哥,这次江南之行事关重大,你要小心行事。」胤禛找到胤禩,语重心长地说道。
胤禩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四哥放心,弟弟不会让皇阿玛失望的。」
但心中却想着:这次回来,储君之位就是我的了。
胤禩的幕僚们也都兴奋不已,纷纷为这次江南之行出谋划策。
「八爷,这次一定要大显身手,让皇上看到您的能力。」
「没错,这种救灾的事情最能体现仁君风范,正合八爷的性格。」
胤禩出发前,康熙特意召见了他。
「胤禩,这次江南之行,朕对你寄予厚望。」
「儿臣一定不负皇阿玉重托。」胤禩恭敬地回答。
康熙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希望如此。」
06
就在胤禩前往江南的时候,康熙却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了一些令他震惊的消息。
这天,康熙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一个内务府的太监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万岁爷,三阿哥府上送来了一些东西,说是要呈给您过目。」
康熙有些奇怪。胤祉一向低调,很少主动向他汇报什么事情。这个儿子从小就喜欢读书,对政治似乎没什么兴趣,康熙平时也很少关注他。
「什么东西?」康熙问道。
「奴才也不清楚,三阿哥只说很重要,一定要亲自交给万岁爷。」
康熙点了点头:「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胤祉缓缓走进了御书房。这个平时很少在康熙面前出现的皇子,今天显得有些紧张。
「儿臣叩见皇阿玛。」胤祉跪下行礼。
「起来吧,听说你有东西要给朕看?」康熙的语气很平淡。
胤祉点了点头,从怀中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皇阿玛,这是儿臣这些年来的一些研究心得,想请您过目。」
康熙接过文件,随意翻了几页。起初他以为不过是一些读书心得,但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这上面记录的不是什么经史子集的感悟,而是一些他闻所未闻的技术设计图纸和改革方案。
「这些是什么?」康熙皱着眉头问道。
胤祉深深吸了一口气:「皇阿玛,这是儿臣研究西洋技术的一些成果。儿臣以为,如果大清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康熙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从未想过,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儿子,竟然在暗中做着如此深入的研究。
「你...你都研究了些什么?」康熙的声音有些颤抖。
「火器制造工艺的改进,新式军队的训练方法,还有...」胤祉说到一半,忽然停住了。
「还有什么?」康熙追问道。
胤祉犹豫了一下:「还有一套完整的国家发展规划。不过儿臣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这些想法可能过于幼稚...」
康熙的心跳得越来越快。如果胤祉说的都是真的,那么这个儿子的眼光和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就在这时,梁九功急匆匆地跑进了殿内。
「万岁爷,八阿哥刚刚从江南送来的东西!」梁九功气喘吁吁地说道,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檀木盒子。
康熙疑惑地接过盒子,缓缓打开。当看到盒子里的东西时,这位见惯了珍宝的帝王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震惊表情。
胤禛好奇地看着父皇的反应,只见康熙的手微微颤抖着,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这怎么可能...」康熙喃喃自语。
当众人看清盒子里的东西时,全都傻眼了...
07
盒子里静静躺着的,竟然是一套精美的金属零件和几张泛黄的图纸。
康熙颤抖着手拿起其中一个零件,那是一个工艺精湛的齿轮,表面光滑如镜,纹路清晰可见。旁边还有几根细长的金属管,看起来像是某种武器的部件。
「这是...火枪的零件?」康熙不敢置信地问道。
胤祉深深吸了一口气:「皇阿玛,这不是普通的火枪。这是儿臣设计的新式火器,射程和威力都远超现在的装备。」
康熙拿起那张图纸,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数据和说明。虽然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但从图纸的精细程度就能看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
「你说这是你设计的?」康熙的声音有些发抖。
「是的,皇阿玛。儿臣研究西洋技术已经十多年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成果。」胤祉恭敬地回答。
梁九功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伺候康熙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皇上如此震惊的表情。
康熙缓缓放下零件,目光转向胤祉:「你还有什么瞒着朕的?」
胤祉咬了咬牙,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皇阿玛,儿臣在府中秘密建造了一个工坊,已经制造出了一些新式武器的样品。如果您愿意,儿臣可以为您演示。」
「演示?」康熙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是的,儿臣制造的新式火炮,威力是现在装备的三倍以上。而且装填速度更快,射击精度也更高。」
康熙深深地看着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儿子,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胤祉一直在暗中做着如此重要的研究,而他这个做父亲的竟然毫不知情。
「你为什么要瞒着朕?」康熙问道。
胤祉低下头:「儿臣不敢贸然打扰皇阿玛,而且这些研究还不够成熟,儿臣想等有了确实的成果再向您汇报。」
康熙点了点头,心中对这个儿子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这时,胤祉又从怀中取出了一份更厚的文件:「皇阿玛,除了军事装备,儿臣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方案。」
康熙接过文件,翻开第一页,标题赫然写着:「大清富强之策」。
08
康熙越看越震惊,这份文件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文件中详细分析了大清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科技落后、军事装备陈旧、教育体系僵化、经济结构单一...每一个问题都分析得入木三分,而且都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你说要改革科举制度,增设算学、格物等科目?」康熙皱着眉头问道。
「是的,皇阿玛。现在的科举只考经史子集,培养出来的都是文人,缺乏实用技能。如果能够培养更多懂技术的人才,国力必然大增。」胤祉认真地解释道。
康熙继续翻看,发现胤祉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
「你说要在沿海设立工厂,大规模制造新式武器和其他器械?」
「没错,儿臣已经在南京秘密建立了一个小型工坊,试制了一些样品。如果能够扩大规模,不出十年,大清的军事装备就能达到甚至超过西洋各国的水平。」
康熙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果胤祉说的都是真的,那么这个儿子的远见卓识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的皇子。
「你对胤禩此次江南之行怎么看?」康熙忽然问道。
胤祉想了想:「八哥为人仁善,处理赈灾事宜应该没问题。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赈灾只是治标,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类似的灾难还会发生。」胤祉说道,「儿臣研究过江南的水利情况,如果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完全可以根治水患。」
康熙沉默了。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关注那些善于表现的儿子,却忽略了这个真正有才能的儿子。
「胤祉,你为什么从不参与储君之争?」康熙直接问道。
胤祉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儿臣以为,与其争夺位子,不如先把本事学好。如果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情,哪怕不当皇帝也值得。」
这句话深深震撼了康熙。其他儿子都在争权夺利,只有胤祉在默默地学习和研究,为将来治理国家做准备。
康熙忽然想起了一些细节。这些年来,胤祉经常向内务府申请一些奇怪的材料,说是用来做实验。康熙当时以为他只是在搞些无用的玩意儿,现在看来,那些都是在为今天的成果做准备。
还有,胤祉府中经常出入一些工匠和商人,康熙以为他在做生意,现在才明白那些人都是技术人才。
「你瞒得朕好苦啊。」康熙苦笑道。
胤祉连忙跪下:「儿臣知罪。」
「你没有罪,是朕眼拙了。」康熙扶起胤祉,「如果朕早点发现你的才能,也许...」
09
康熙在御书房里来回踱步,心中思绪万千。
胤祉的出现彻底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之前他一直在胤禛、胤禩、胤禵三人之间徘徊,现在却发现真正有能力让大清强盛的人一直就在身边,只是被他忽视了。
「梁九功,你去把张廷玉叫来。」康熙吩咐道。
不一会儿,张廷玉匆忙赶来:「万岁爷召见,有何吩咐?」
康熙指着桌上的文件:「你看看这个。」
张廷玉拿起文件翻看,越看越震惊。作为朝廷重臣,他当然能看出这些方案的价值。
「万岁爷,这是谁写的?」张廷玉小心翼翼地问道。
「胤祉。」康熙简单地回答。
张廷玉愣住了。三阿哥胤祉在朝中几乎没有存在感,大家都知道他喜欢读书,但没人想到他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万岁爷,如果这些方案能够实施...」张廷玉的声音有些颤抖。
「如果能够实施,大清将会变成什么样?」康熙问道。
张廷玉深吸一口气:「大清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康熙点了点头。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你觉得胤祉有能力实施这些方案吗?」
张廷玉想了想:「从这些文件的详细程度来看,三阿哥不仅有想法,而且有具体的执行能力。臣以为,他完全有能力胜任。」
康熙沉默良久,忽然问道:「如果朕立胤祉为太子,朝中会是什么反应?」
张廷玉吓了一跳。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一个回答不好就是杀头的罪名。
「万岁爷,这...这个臣不敢妄议。」
康熙摆摆手:「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张廷玉咬了咬牙:「臣以为,朝中可能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毕竟三阿哥平时很少参与政务,大家对他不了解。」
「但是,」张廷玉话锋一转,「如果三阿哥能够展示出他的真实能力,相信大家会改变看法的。」
康熙点了点头。他明白,立胤祉为太子确实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但如果为了大清的未来,这些阻力都是值得克服的。
这时,外面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太监匆忙跑进来禀报:「万岁爷,八阿哥从江南发来紧急奏折!」
康熙接过奏折,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10
奏折上的内容让康熙大吃一惊。
胤禩在江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来这次的水患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而且当地官员贪污成风,赈灾物资大量被克扣,导致民怨沸腾。
更糟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动民众,声称朝廷不关心百姓死活,已经有地方出现了小规模的民变。
胤禩虽然尽力安抚,但效果甚微。他在奏折中请求朝廷派遣军队前往镇压,同时增加赈灾物资。
康熙看完奏折,心中五味杂陈。胤禩确实是个好人,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他显然缺乏足够的手段和魄力。
「如果是胤祉去处理,会怎么样?」康熙忽然问张廷玉。
张廷玉想了想:「从刚才看到的那些方案来看,三阿哥应该会有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
康熙点了点头,心中的想法越来越清晰。
他想起胤祉刚才说的话:赈灾只是治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是胤祉去江南,也许不仅能够解决眼前的危机,还能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时,胤祉在门外请见。
「进来吧。」康熙说道。
胤祉走进来,恭敬地行礼:「皇阿玛,儿臣听说江南出了问题,想为皇阿玛分忧。」
「你有什么办法?」康熙直接问道。
胤祉想了想:「儿臣以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快速平息民怨。可以派遣可靠的官员,带着足够的物资前往救灾。同时严惩贪官污吏,以儆效尤。」
「然后呢?」
「然后就是长远规划。江南水患频发,根本原因是水利设施陈旧。如果能够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完全可以根治这个问题。」胤祉说得很有条理。
康熙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其他儿子想到的都是如何处理眼前的危机,只有胤祉考虑到了长远的解决方案。
「你需要多长时间?」康熙问道。
「如果皇阿玛信任儿臣,给儿臣三年时间,不仅能够根治江南水患,还能让江南成为大清最富庶的地区。」胤祉自信地说道。
康熙深深地看着这个儿子,心中已经下定了决心。
11
深夜,康熙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里,面前摆着胤祉的那些研究成果。
他仔细研读着每一个方案,越看越震撼。如果这些设想能够实现,大清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康熙拿起一张军事改革的图纸。胤祉在上面详细设计了新式军队的编制和装备。按照这个方案,大清的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战斗力将远超现在的八旗军。
「如果有这样的军队,别说八国联军,就是整个欧洲联合起来也不是对手。」康熙喃喃自语。
他又拿起教育改革的方案。胤祉提出要在全国设立新式学堂,不仅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还要增加算学、格物、工艺等实用课程。
康熙能够想象,如果这个方案实施,大清将会培养出大批既有文化素养又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最让康熙震撼的是工业发展的规划。胤祉不仅要发展军工,还要发展民用工业。他设想在全国建立钢铁厂、纺织厂、造船厂等各种工厂,让大清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如果真能实现工业化,大清的国力将会增长十倍、百倍!」康熙激动得站了起来。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夜空。此时此刻,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大清:
工厂的烟囱冒着白烟,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停;新式的军队装备着先进的武器,威武雄壮;学堂里传出朗朗读书声,孩子们学习着最先进的知识;港口里停泊着巨大的战舰,展示着大清的海上力量...
「如果是胤祉继位,这一切都有可能实现。」康熙心中暗想。
他想象着,如果胤祉真的按照这些方案治理国家,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当西方列强想要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比他们更加强大的对手。
那时候的大清,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最强大的军队,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八国联军?别说八国,就是八十国联军也不是威胁!
康熙越想越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强盛无比的大清帝国。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立胤祉为太子,必然会遭到朝中许多人的反对。毕竟胤祉一直默默无闻,突然被立为太子,很多人都会觉得难以接受。
而且,其他皇子及其支持者也不会善罢甘休。特别是胤禩,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如果强行立胤祉为太子,很可能会引发激烈的政治斗争。
但是,为了大清的未来,这些困难都是值得克服的。
康熙下定决心,明天就召集重臣商议立储之事。无论面临多大的阻力,他都要让胤祉继承皇位。
12
第二天一早,康熙召集了所有军机大臣和重要官员。
「诸位爱卿,朕今日召集大家,是要商议立储大事。」康熙开门见山地说道。
大臣们都屏住了呼吸。这个话题太敏感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
「朕决定,立三阿哥胤祉为太子。」康熙的话如惊雷般在大殿中炸响。
大臣们都惊呆了。三阿哥?怎么可能?他平时毫无存在感,怎么突然就被立为太子了?
「万岁爷,这...这是否太突然了?」一个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道。
「是啊,三阿哥虽然品行端正,但在政务方面经验不足啊。」另一个大臣附和道。
康熙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他让人把胤祉的研究成果拿出来,详细介绍了胤祉的真实能力。
当大臣们看到那些令人震撼的方案时,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少了。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三阿哥,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才能。
「如果三阿哥真的能够实施这些方案,大清确实会变得无比强盛。」张廷玉由衷地感叹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赞同。虽然还有一些疑虑,但他们都被胤祉的宏伟蓝图所震撼。
康熙心中稍感安慰,看来立胤祉为太子的阻力比想象中要小一些。
但就在这时,梁九功急匆匆地跑进大殿:「万岁爷,不好了!三阿哥...三阿哥他...」
「怎么了?」康熙心中一紧。
「三阿哥突然晕倒了,现在还昏迷不醒!」梁九功哭丧着脸说道。
康熙如遭雷击,立刻起身向胤祉府邸赶去。
当他赶到胤祉府时,太医们正在忙碌地抢救。胤祉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
「怎么会这样?」康熙颤抖着问道。
「回万岁爷,三阿哥这些年一直在做研究,日夜操劳,身体早就垮了。这次可能是过度疲劳引起的...」太医小心翼翼地解释道。
康熙的心如刀绞。原来胤祉为了研究那些方案,竟然透支了自己的身体。
「能救吗?」康熙急切地问道。
太医们面面相觑,都不敢说话。
「说!」康熙厉声喝道。
「万岁爷,三阿哥的情况很不乐观...」一个太医战战兢兢地说道。
康熙感到天旋地转,几乎站不住脚。就在他下定决心要让胤祉继承皇位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玩笑。
三天后,胤祉在昏迷中去世了,年仅三十二岁。
康熙抱着胤祉的遗体痛哭不已。这个最有可能让大清成为超级强国的儿子,就这样永远离开了。
胤祉的那些研究成果,也随着他的去世而被深藏在皇宫深处,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和实施那些超前的方案。
历史最终还是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康熙传位给了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但是,如果胤祉没有英年早逝,如果他真的继承了皇位,如果他的那些方案真的得以实施...
那么十九世纪的中国,将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一个拥有先进工业、强大军队、繁荣经济的超级强国。
八国联军?在那样的中国面前,他们连靠近海岸线的勇气都不会有。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个天才的早逝,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康熙临终前,还在为失去胤祉而深深后悔。他知道,自己错过了让大清成为世界霸主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