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险必备!这三款冲锋衣让你无惧风雨挑战极限
64
2025-08-03
八路军有这样一个旅,战士们勇猛善战,整个旅实力不俗、战功赫赫,但是他们又却十分古怪,林帅、聂帅两大元帅加一个黄克诚大将都怕镇不住他们。
【八路军部队】
毛主席知道后,指定一位上将赴任该旅后完美解决。
强悍的344旅
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序幕拉开,依据国共两党所签订的协议,红军的主力部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编,转变成国民革命军的第八路军,人们通常称之为“八路军”。在这其中,红一方面军的部队改编为115师,下辖343旅和344旅。
344旅是115师的主力军,战士大多非常年轻,不少战士还是烈士后代即便在装备条件并不优越的初期阶段,该作战部队的战斗力依然十分显著。
【平型关大捷】
后来344旅先后参与了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反扫荡斗争等重大战役。
他们对邪恶深恶痛绝,对侵略者充满憎恨,一旦战火燃起,便奋不顾身。然而,正因为如此,尽管他们战功显赫,却也滋生出了一些“山头主义”的倾向。
“古怪”的344旅
344旅内部凝聚力极强,宛若一家,他们在徐海东、吴焕先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指引下奋勇作战,军中声名鹊起。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自傲,容不下“外人”。
【徐海东】
鉴于徐海东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他完全有资格担任师长一职。然而,在红军和八路军中,他最初仅被任命为344旅的旅长。
林帅和聂帅还专门为此发电报给毛主席,觉得徐海东仅担任旅长这一职务实在是大材小用,因而期望中央能够再派遣一位新的旅长前往344旅任职。
但是毛主席考虑再三后,还是认为徐海东最适合344旅,因为344旅这支部队已经成了“水都泼不进”的一体了,贸然调派新的将领过去,很可能适得其反。
【徐海东】
徐海东因战场的创伤留下了旧疾,身体状况已经变得十分虚弱,他病倒之后,344旅迫切需要一位新的领导者来带领。
一开始,这个重任被交给了政委黄克诚,黄克诚当初到344旅时,就发现了344旅的问题。
鉴于国共两党间的协定,八路军内部不得设立政治委员一职。然而,队伍在缺乏政治委员的情况下,无论是体质还是思想均显出惰性。因此,黄克诚提出的恢复政委职务的建议获得认可,并最终担任了344旅的政治委员。
【黄克诚】
黄克诚是一位非常正直的人,不少红军将领都是他出来的他抵达344旅后,对战士们关怀备至,然而,战士们却将他视为局外人,对他的话并不认同。
面对战士们有时候的“排外”,黄克诚从来不当回事,他一直把战士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才慢慢地融了344旅的生活。
【田守尧】
然而,黄克诚接替徐海东担任指挥一职,344旅的战士们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他们更希望让“自己人”344旅687团副团长田守尧接任。
派出神秘将领
毛主席并未赞同田守尧接替职务,尽管田守尧是344旅的资深成员,具备显著的感召力,然而他的指挥才能并不突出,尚不适宜担任主力部队的最高指挥官。
毛主席同时察觉到,344旅的排他性现象愈发加剧,仅凭黄克诚一人之力已不足以应对,因此他感到,务必要引进外部人才,让这股“外来之力”燃烧得更旺,直至成功打破现有的僵持局面。。
【毛主席】
思来想去,毛主席决定让杨得志出马,到344旅担任旅长一职。
杨得志资历很深,也非常有指挥和领导的经验,早在长征期间便参与了攻克乌江、勇闯大渡河等关键战役,且在年龄上,他比田守尧年长四岁,显得更加成熟稳重,因而也更易获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可。
另外,杨得志此前也临危受命,处理过这种棘手的情况,当时的343旅的685团团长与政训处长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他最终被调离了685团的团长职务,继任者则是杨得志。
【杨得志】
他不仅很快融入685团,让685团的战士从心底信服了他,更是带领685团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打出非常优秀的战绩。
所以让杨得志担任344旅的旅长,再合适不过了。
“药到病除”
田守尧却显得不悦,毕竟他还年轻,思维未能迅速适应变化,情绪也随之波动,最终连徐海东举办的聚餐他都未能参加。
朱老总为此还专门在344旅召开党委会,对田守尧进行了批评。
【朱老总】
他说:点到谁就演谁的角色,若未点到你的名字,便不得登台表演。身为共产党员,我们理应遵循中央的指示,切不可心生怨气!
在朱老总的悉心开导下,田守尧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疙瘩,于是他开始主动地与杨得志紧密协作。
杨得志不负众望,毅然肩负起领导344旅的重任,并率领该旅在敌后地区展开了至关重要的游击战。
之后的日子杨得志和黄克诚互相配合,通过总结经验教训,344旅成功摆脱了思想上的束缚,进而使得该旅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迈上了新的台阶。
【杨得志】
遗憾的是,田守尧原本具备成为杰出人才的潜力,他历经磨砺,终成为一位出色的干部,甚至后来还荣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的旅长,然而,不幸的是,他在1943年的一次激战中英勇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