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计划中!一旦击败了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103 2025-10-24 17:37

1941年春天,隆美尔站在利比亚巴尔比亚大道旁,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

他眯着眼瞅着地图,又指指马耳他这块弹丸之地,嘴里嘟囔着:“咱只要把马耳他收拾了,英国人在非洲就得歇菜。”旁边人听了,都觉得他吹牛,这地方除了沙子就是破罐头,哪有那么大能耐。

谁能想到,几年后德国在北非彻底败了,人们才想起隆美尔当年说的那句被埋没的预言,心里还有点后悔没多听听他的劝。

那时候的欧洲,早让希特勒搅得乌烟瘴气。

法国被打趴下,英国还在死撑,苏联还在一边观望,谁知道下一步轮到谁。

希特勒像赌桌上的老油条,把整个欧洲当个大棋盘。

他心里有个念头:法国、英国都不是他的终极目标,真正让他心痒痒的是苏联。

可这戏码还不能只盯着苏联。

其实早在1940年,希特勒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捶苏联一顿。

他对那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压根儿不信,也不信斯大林,觉得这就是拖时间的幌子。

德国国内资源紧张,他早在《我的奋斗》里就嚷着德国人口多,地盘又小,哪能不出去抢?

谁家过日子不琢磨点扩张啊?

希特勒放话:“要么扩张,要么灭亡。”话说得直接,听着都让人心头一紧。

苏联,这块大骨头,其实不过是希特勒心中的跳板。

他一门心思想的是,赶紧把苏联打趴下,腾出手来再干点更大的事。

1940年7月,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搞了场秘密军事会议,亲口宣布准备来个“巴巴罗萨”计划,说白了就是突然袭击苏联。

他还给这个行动起了个挺唬人的名字,“巴巴罗萨”,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外号,意思是复兴和征服,听着像童话里大反派的招牌。

计划书只印了九份,陆海空三军各拿一份,剩下都锁进德国最高统帅部保险柜,可见多当回事。

计划内容也挺狠,要在两个月内把苏联打得只剩喘气的份,占领北边阿尔汉格尔斯克到南边阿斯特拉罕,一条线直接把苏联压缩到乌拉尔山以东,剩下的地方就当他们喘口气吧。

德国军方里也有明白人,像曼施坦因、约德尔,劝希特勒别太着急,说苏联不是小菜一碟,拿破仑当年怎么栽跟头的谁都记得。

可在纳粹这架势下,谁敢和元首顶嘴啊?

希特勒说了算。

到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正式对苏联动手,把家底差不多都押上了。

刚开头那阵,德国还真打得顺风顺水,前方捷报连连,感觉要赢麻了。

可等冬天一来,苏联反击像从冰窖里窜出来,德军就被拖进一场谁也没法收场的消耗战。

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这类地儿,成了德国人的噩梦。

就在大战开打前几个月,另一个战场也在悄悄升温。

1941年1月,隆美尔被派去当德国非洲军团总司令,带着一帮精锐去了北非,说是支援意大利,其实是去帮意军收拾烂摊子。

意大利人在利比亚被英国人打得屁滚尿流,差点就让人家一路追到突尼斯。

隆美尔刚到前线,没墨迹,直接开干,主动反攻,把英军打得节节后退。

北非那地儿,说白了就是一条柏油路穿沙漠,叫巴尔比亚大道,路边全是破岗哨和堆积如山的空罐头。

隆美尔在日记里还写:“这里只有风沙和尘土,但我知道,这里是通往帝国的钥匙。”他倒不是吹牛,真觉得这是命运的转折点。

隆美尔是个有想法的人,对马耳他的战略位置看的比谁都重。

他一再请示,说马耳他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关键中转站,补给全靠这儿,要不干脆拿下马耳他,英国人在北非就别玩了。

可希特勒偏偏不买账,他更喜欢巴尔干半岛上的克里特岛,觉得离欧洲近,战略位置更重要。

结果德国空降兵被派去攻克克里特岛,虽然打赢了,可伤亡惨重。

马耳他始终没人动,英国人就靠着这座小岛,把物资一车车往埃及、利比亚送,隆美尔也只能干瞪眼。

德军装备是好,战术也灵活,没后勤撑着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等到英军开始反攻,尤其阿拉曼战役一打响,德军就像被抽了筋,撑不住了。

东线那边苏联也掌握了主动权,德国原本计划1941年底拿下莫斯科,结果一路拖到1942、1943还没个头。

苏联不仅没被打垮,反倒愈战愈勇,靠着工厂和人多势众慢慢扳回局面。

美国的援助如同雪中送炭,英国这边压力也减轻不少。

隆美尔这人脾气很直,眼看局势越来越糟,气得直跺脚。

他在一次军团会议上拍案:“我们在这儿拼死拼活,帝国全把劲头放在东线,等他们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这话一点不夸张。

1943年,德国非洲军团全线崩溃,隆美尔被调回欧洲,北非彻底落入盟军手中。

希特勒原本梦想把整个地中海变成德国自己的内湖,结果别说湖水,连水花都没剩下。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讽刺,希特勒绞尽脑汁想速战速决苏联,结果两头都没占着便宜。

巴巴罗萨行动那些绝密文件,后来成了战后审判的铁证。

德国军方内网再没出现过“马耳他”这个词,仿佛它变成了禁忌。

有人感慨,历史真像个调皮的孩子,谁都说不准下一步会咋走。

那会儿欧洲就像锅里的乱炖,希特勒拿着大勺子搅来搅去,谁也不知道最后会盛出来啥。

隆美尔在巴尔比亚大道风沙里说出的预言,变成了德国人心头永远的痛。

他想扭转战局,奈何一腔热血遇上大局已定,德国的“帝国湖”梦也化成一地鸡毛。

隆美尔当年在沙漠里看着马耳他,那种“只要拿下这里,一切都不一样”的执着,最后只成了战后的唏嘘。

他那股劲头像把钥匙,明明能开门,结果门锁死了,钥匙也丢了。

德军后来的败局,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希特勒真以为世界会按他的剧本走?

这场大战里,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还真说不清。

历史上的这些故事,就像街头巷尾的闲聊,谁家炒菜放多了盐,谁家孩子考试砸了锅,总会有人在茶余饭后说上一嘴。

隆美尔和希特勒,一个想着实干,一个只会算计,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

沙漠里的风吹过,巴尔比亚大道上隆美尔的身影还在,只是那句没人当真的预言,如今听起来格外响亮。

资料方面也不省事,《隆美尔战记》里把隆美尔的心理和战术描述得透透的,《二战全史》里对巴巴罗萨行动的秘密计划写得细致入微,还有《第三帝国的战争计划》、《失去的胜利》这些书,把德军的战略、兵力调动、后勤困境分析得门儿清。

历史的复杂和变化,谁看了都得挠头。

故事说到这,隆美尔的感慨,希特勒的算盘,德国军方的争执,马耳他的得与失,都变成了历史的注脚。

有时候,决定胜负的就那么一瞬间,谁都不敢肯定下一步能不能走对。

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处理。

下一篇:1945年,西安国民党中统负责人申请加入中共,毛泽东:谁愿为其作介绍人
上一篇:刘备的三声叹息:刘备这一生一共错过了3员大将,若得此三人,或可统一天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