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再战澳大利亚,篮板对比明显,赵睿表现成亮点
亚洲杯决赛在这个晚上,整个赛场气氛持续升温,球迷的欢呼还没平息,焦点早已经锁定最后的对决。中国男篮跟澳大利亚再一次碰面,决战舞台正等待着冲击和碰撞。按照FIBA官网投票,超过八成网友都认定澳大利亚会成为最终冠军,这样的信心,看得出澳大利亚在亚洲篮球上的统治力非常稳,中国男篮必须面对这个压力。
中国男篮刚刚结束对新西兰的半决赛,现场气氛很炸,比分定格在98-84。重新杀进亚洲杯决赛,这一刻不少老球迷等了十年。赵睿状态很棒,24分6助攻,罚球线、弧顶三分,大心脏全开,最后一节几次关键球让现场直接爆发。全队罚球22罚20中,命中率直接上到90.9%。新西兰在这届亚洲杯场均有100.5分的输出,被中国队硬生生压制到了84分。防守端韧性硬,拼劲不留余力。
数据层面给焦虑加码。FIBA官方给了两队详细数据对比,投篮命中率中国男篮可以说全面领先,三分球、两分球、整体命中率全部占优,罚球也有优势。不过到了场均数据,另一个画面。中国男篮场均得分低于澳大利亚,好几个核心数据都落下风,篮板、进攻篮板、防守篮板全部被压制,篮板数平均相差10.2个。这意味着每次争抢时,身体和卡位都处在被动,二次进攻机会少了,防守压力大了,转换反击起不来,整体输出就被克制。不仅仅是篮板,还有抢断和盖帽,澳大利亚场均盖帽高出不少,制造威胁和防守转换都更强。
中国男篮场均失误和犯规却控制得更好,这也是他们能在前面比赛里有稳定发挥的基础。最近场上,年轻球员选位和传球风险都在进步,身体控制和心理抗压比最开始有很大提升,小组赛阶段几次短暂爆发,团队协作挺紧密。不过核心问题还是在进攻的创造力和串联角度,关键抢篮板对抗,澳大利亚大前、内线轮换深度远超中国男篮,面对高强度的盯防和大步穿插,外线投手怕是很难太顺畅发挥。
球迷圈里气氛挺复杂,超过8成网友都在社交平台留言,看好澳大利亚捧杯。讨论区里不少人还在回忆2006年斯坦科维奇杯那场63-61,姚明带队硬撼澳大利亚全队,最后一球定胜负。那场之后,中国男篮正赛面对澳大利亚一共打了11场,只拿下一场胜利,剩下全都输掉。2017年亚洲杯,1/4决赛的71-97也成了中国男篮近年最大伤痕,一场比赛就暴露了内外线硬实力的巨大缺口。今年重返亚洲杯决赛,中国男篮这条路走得跌跌撞撞,十年时间阵容换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球员轮番登场,经验和信心很难一口气补齐。
澳大利亚这边半决赛44分狂胜伊朗,官方数据里各种得分手爆发,场均49.8个篮板,投篮效率顶在亚洲杯前排。快攻转换节奏很快,拼抢凶狠,防守端切断对手传球路线,比赛里风格直接又有效。内线球员身体优势明显,外线射手应变快,球权分配合理。相比中国男篮,阵容厚度不只是多一个主力或者替补,整个轮转落点、冲击力、攻守平衡都占尽优势。
中国男篮本届亚洲杯表现有突破,团结很紧密,很多场都拼到最后一分钟。年轻球员逐渐上位,核心阵容输出不低,防守顶住压力,才有机会冲进决赛。上一场对新西兰,场均100分的进攻团队被飙到只拿84分,也是靠压迫性防守和团队协作才有空间,核心球员走位和传球渐渐熟练起来。关键节点,赵睿、王哲林的稳定发挥,团队默契和专注度拉满,防守轮转速度提升不少,几次篮下保护和直接干扰都让对手有变化。
澳大利亚实力强有力,打法成熟,团队化更明显。全面统计数据对比里,除了少数命中率,中国男篮在七项场均数据上都落后,硬实力差距仍在。场均失误和犯规次数控制较好,侧面体现出中国队的纪律性,但比赛强度提升后,面对高压,对年轻球员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考验。很多人讨论中国男篮到底能不能顶住压力,有没有黑马可能,大家都明白目前差距确实不小,想要爆冷必须在防守端给出更极限发挥,关键球员需要持续输出,团队配合得更科学。
比赛还没开场,很多球迷已经在预测比分,社交平台上各种热议,话题全都绕着谁能顶住谁能破局。中国男篮历史上几次大场面考试,就是靠团队协作突围,这一次也是一样。无论纸面实力差距多大,赛场上机会只属于最拼的球队。亚洲杯决赛夜,万人瞩目,胜负本就不由常理,拼劲才是唯一的武器。
王哲林、赵睿、胡金秋状态如何,外线投手最后一场能不能发挥,澳大利亚轮转够强、篮板优势明显,内线对抗太硬,双方一到攻防转换,跑动和体能消耗直接测试极限。最后冠军归谁,场面也许比数据还要激烈。大家都在等。您怎么看,中国男篮这一次能否创造奇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