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革命历史剧演员“形神不符”本质:历史敬畏心让位于速成美学

90 2025-08-08 20:41

当前革命历史剧演员外形“形神不符”的问题,根源在于特型演员制度弱化、市场逻辑挤压艺术真实、创作理念分歧及制作流程失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

一、特型演员制度的瓦解与替代机制缺失

(一)严格特型选拔机制消亡

早期特型演员需通过政审、定妆备案、家属认可三重审核(如古月演毛泽东需叶剑英亲自批准,刘锡田、谷伟饰演陈毅均获陈家后人认可)。

如今该制度式微,选角更依赖导演主观判断或资本偏好,如张嘉益版陈毅被批“罗锅驼背”,完全不符元帅挺拔形象。

(二)新生代特型演员断层

古月(毛泽东)、王霙(青年毛泽东)、刘锡田(陈毅)等老一代特型演员逝世或退隐后,接棒的侯京健(毛泽东)、王仁君(毛泽东)等虽有一定认可度,但市场号召力不足,导致投资方倾向选择流量明星。

例如《伟大的长征》弃用侯京健,选用于和伟演毛泽东,虽其演技扎实,但脸型、嘴型与原型差异明显。

二、市场逻辑对艺术真实的碾压

(一)明星效应凌驾角色适配

制片方为保障收视率与投资回报,优先选择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忽略外形匹配度。

(二)“去专业化”选角趋势

部分导演主张“神似重于形似”,但实际操作中缺乏对演员的形体改造要求。

陈龙为演周恩来减肥20斤才获导演认可,而张嘉益未调整驼背步态直接出演陈毅,暴露制作妥协。

(三)革命历史剧《浴血荣光》“年龄错位”典型案例

1、周恩来(29岁)陈龙(49岁):法令纹深、眼神疲惫,眼袋浮肿难掩老态;

2、徐特立(50岁)刘之冰(62岁): 老年斑、挥刀力度不足;

3、贺龙(31岁)侯勇(58岁): 肚腩突出、脖颈褶皱,体型发福完全不符“贺胡子”的草莽精悍。

观众吐槽:“老干部茶话会式选角”。

三、创作理念分歧与表演技术困境

(一)“人性化表达”的矫枉过正

部分导演试图打破特型演员符号化桎梏,主张“去形取神”,如张永新选于和伟演毛泽东,称要展现“领袖的人性光辉”。

但普通演员缺乏对革命者精神世界的内化能力,易陷入“形神皆失”的尴尬。

于和伟此前在《大决战》中演林彪被批“动作浮夸”,完全未捕捉到人物的阴鸷特质。

(二)崇高客体与表演技术断层

学术研究指出,革命领袖是演员难以内化的“崇高客体”,需通过外形摹写+精神躯体化双重技术逼近。

如今演员多依赖外部模仿(如谷智鑫演青年毛泽东戴牙托垫下巴),却疏于历史情境体验。

例如王仁君五演毛泽东仍被指“抽烟像摆拍”,因未深入理解革命者焦虑背后的精神逻辑。

四、制作流程失范与细节崩塌

(一)服化道“塑料感”削弱可信度

《浴血荣光》中红军军装崭新无褶,草鞋干净如新品,德式步枪锃亮穿越;

杨开慧手镯反光刺眼,百姓竹筐“298包邮既视感”。

细节失真消解历史厚重感。

(二)选角权责模糊与监督缺位

导演、制片、投资方博弈中,历史顾问话语权薄弱。

如《破晓东方》对张嘉益版陈毅的四川口音、军容风纪问题(敞领口、不系风纪扣)未作纠正,暴露专业监管缺失。

五、深层矛盾:历史庄严性与娱乐化叙事的撕裂

(一)年轻化表达的形式化

为吸引年轻观众,制作方套用“偶像剧”包装(如《恰同学少年》的校服加入莱卡材质、精致画面),但过度追求视觉美感导致时代质感消融。

观众质疑:“腥风血雨的旧中国哪来这么多光鲜造型?”。

(二)创作惰性替代历史深耕

关键情节依赖口号推进(如《浴血荣光》三湾改编仅靠一句“支部建在连上”带过),演员缺乏对历史逻辑的理解,只能表演情绪而非思想。

六、结语:破局需重建“形神共同体”

革命历史剧演员的形神割裂,改善路径在于:

1、重启特型培养机制

建立政审、形似考核、历史培训三位一体的选拔体系;

2、设立历史顾问一票否决权

对服化道、演员仪态进行专业审核;

3、强化演员历史沉浸

如《伟大的长征》剧组重走长征路,以实地体验替代剧本研读;

4、平衡“人性化”与“崇高性”

避免将去符号化等同于消解庄严(参考古月“质朴的亲切感”与唐国强“克制的霸气”的融合)。

唯有当创作端以“如履薄冰”之心对待历史,演员以“朝圣者”姿态走近角色,荧幕上的伟大人物才能真正血肉丰满、气韵长存。

下一篇:曹云金爽约直播引粉丝激辩:请假陪家人还是人设变化?
上一篇:青岛音频转文字智能化改造3个核心要点让效率翻3倍实操指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