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关键助力者,三年扶摇直上,最终却遭排挤出局

69 2025-11-23 15:00

蒋介石背后的贵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他推到了高位,但最终却被他一脚踢开。

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一个普通的钟楼礼堂里,孙中山先生主持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

在会议上,国民党内部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并讨论并通过了新三民主义的基本纲领,同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政策。

所有与会人员都积极发言,场面热烈,不时响起欢呼和掌声,会场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国民党的老前辈们在一起拍照留念。

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不太显眼的光头男子,眼神呆滞地盯着讲台,脸上写满了失落,看起来心情不太好。

他叫蒋介石,那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国民党代表,很多人都没留意到他眼里的那份渴望,更别提关注他的举动了。

谁能想到,蒋介石在短短三年内,竟然从台下的听众,变成了演讲台上的主角。

蒋介石是如何实现逆转的呢?是因为他的政治手段高明?还是因为他有着强大的背景支持?或者是有人在背后大力相助?

如果有位大人物帮忙,这个人是谁?他又为什么要帮蒋介石呢?

实际上,不难发现,张静江才是蒋介石背后最重要的支持者。

1877年9月19日,张静江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的一户富裕家庭。

张静江是一位著名的人物。

他的祖父张颂贤是盐业的大亨,曾经和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家产丰厚,是一个真正的豪门。

张静江十二岁的时候,人缘很好,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有一次,他为了救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从火海里救出来,不幸摔伤了腿,从此就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不能长时间行走。

在江浙一带,有很多做生意的能人,张静江就是其中之一。在他25岁那年,张静江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前往法国开拓市场,希望能和日本人竞争一番。

到了第二年,他发起成立了贸易公司,模仿外国公司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法国销售,从而获取利润。他的贸易事业进展顺利,赚了不少钱,期间还结识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

1906年的一天,张静江乘船前往新加坡时,意外地遇到了孙中山。

张静江这时还穿着清朝官员的服装。孙中山对他有些警惕,故意躲着他。见张静江走过来,他赶紧找个地方躲了起来。

张静江主动上前,脚步急促,一下子拦住了孙中山,直接说道:“你别误会,我不是反对你的人,我是最支持你的!”

孙中山一听,惊讶得满脸通红,这才放心地和他长谈。

张静江大方地说,如果孙先生将来革命需要资金,可以直接发信给他,他愿意慷慨解囊提供帮助。

孙中山对这个“怪人”的行为感到很疑惑,不过还是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

虽然心里没底,但孙中山还是在国内再次组织了起义。因为资金问题悬而未决,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张静江发了电报。没想到,没过几天,真的收到了支持革命的资金。

后来,每到革命资金紧张时,孙中山就会向张静江求助,而张静江总是能准时提供所需的资金。

张静江和这位朋友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两人成了革命战友。他后来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在孙中山那里很有影响力。

张先生

在那么多有才华的国民党年轻人中,张静江为什么特别看重蒋介石呢?

1916年5月18日,袁世凯暗中指使手下杀害了陈其美。

由于害怕袁世凯的势力,革命党人不敢前去处理陈其美的后事,连他的亲人也没有人敢出面办理。

蒋介石站了出来,第一个冲出去,独自跑到上海法租界的萨坡赛路,把义兄陈其美的遗体接回来,带回自己的住处,还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张静江和陈其美的交情很好,但由于当时他在外地,而且腿脚有残疾,不能长时间行走,所以只能让助手周居仁等人去处理陈其美的后事。

不过,等他的助手赶到时,尸体已经被蒋介石搬走了。张静江听说后,对这个年轻人的好感大增,回到上海后,立刻邀请蒋介石到家里详谈。

蒋介石没想到这位他一向敬重的老前辈会突然邀请他见面,心里十分高兴就去了。见面后,蒋介石自称为学生,并连连行礼,这让张静江更加欣赏他了。

陈其美

两人坐下后开始聊天,话题从陈其美转到了各自的日常生活,越聊越投缘。

前不久,孙中山宣布停止所有军事活动,这让原本被派到山东训练军队的蒋介石突然没了工作。

张静江感慨道:“陈老弟是我知心好友,你曾受他照顾。如今他不在了,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兄长吧,我会像他活着时那样,对你多加照应。”

蒋介石听了这话,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嘴里不住地说着感激的话。

后来,张静江让蒋介石和他一起做证券交易所,并经常给蒋介石提供帮助,让他走出困境。

后来,因为蒋介石对做生意不感兴趣,而对军事特别热衷,张静江就给了他150块大洋作为路费,让他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许崇智早年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也就是后来的国民党。当时他担任军务部长,清楚地知道张静江与孙中山关系密切。他也想通过接近张静江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很多事情就会容易得多。

不久,张静江亲自带着蒋介石和许崇智聚在一起,大家推杯换盏,聊得很开心,就商量要“桃园三结义”了。

许崇智

后来,蒋介石正式改口称呼张静江为“大哥”,许崇智为“二哥”,这标志着他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生活不会总是顺风顺水,每件事都需要时间,还要等待合适的时机。1922年6月16日,广东军的将领陈炯明炮轰了孙中山位于广州的大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躲避。陈炯明的这次叛变,对近代中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深深刺激了孙中山的心灵。

孙中山发现,革命没有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民党内部思想不一致,凝聚力不够;二是缺乏自己的军队,总是依赖军阀的支持是行不通的。

由于军阀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指望他们为了革命的理想不顾个人得失去奋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力量,革命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孙中山要创办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随后,共产国际派来了鲍罗廷和加伦将军来帮助中国。

消息一出,大家兴奋异常,有人鼓掌欢呼,有人则摩拳擦掌,准备去争取军校的名额。

毫无疑问,如果能担任这样一所军事学校的校长,就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革命军队的领导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记。

蒋介石凭借自己的努力,抢先占据了有利位置。在两位兄长的大力支持下,他成功获得了前往苏联考察的团队领导职位。

蒋先生回国后,因为有“游苏”的经历,很自然地当上了筹备委员会的负责人。于是,从找地方、盖学校,再到招生、建校,各项工作都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孙中山和蒋介石是两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国家。蒋介石则是国民党的领袖,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他们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但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有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在学校建设还未完成的时候,外面传来了孙中山打算在五月份宣布程潜担任校长,蒋介石担任副校长的消息。

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感觉像是晴天霹雳。他立刻解散了筹备委员会,然后写了一封辞职信,最后收拾好行囊回到了奉化老家。

孙中山有些措手不及,写信让蒋介石回来,可是蒋介石不听,觉得自己这下亏大了。孙中山没办法,只好让叶剑英带领筹备处继续工作,这才稳住了局面。

张静江听说这件事后,马上写信邀请蒋介石见面。毕竟大哥的情面不能不给。于是,蒋介石就动身去见张静江了。

关于他们聊了些什么,没人清楚,只知道蒋介石不久后就去了广州。

1924年4月,张静江特意登门拜访孙中山。因为两人相识多年,关系深厚,张静江也没多寒暄,直接说道:“听说先生想让程潜当军校校长,大家都觉得不太合适。”

孙中山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思,并没有说话。

张静江淡定自若,拿出烟盒,点上一支雪茄烟,继续他的游说工作。

程潜原本是旧军阀出身,如果让他来当黄埔军校的校长,万一他心存二意,岂不是会让军队重新落入旧军阀的手里?那我们岂不是得不偿失?

孙中山听了这话,眉头不由紧锁起来,但还是没有说话。

张静江看得出来,他已经有些犹豫了,便接着说:“程潜是军队里的大人物,声望很高。如果他突然离开部队去学校工作,恐怕忙不过来。这样一来,手下的人可能会产生误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孙中山终于忍不住了,直接问道:“你觉得谁合适?”

“老蒋!”

张静江几乎是脱口而出。为了打消孙中山的顾虑,他还列举了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夸赞了蒋介石的表现,并为他的忠诚与勇气作了保票。

张静江的分析很有道理,让孙中山改变了主意。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作为大元帅正式宣布任命,让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

一年后,孙中山的病情恶化,在北京去世,这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损失。

张静江的好朋友去世了,他因为过于悲伤,回到了老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暂时离开了国民党的重要岗位。

汪精卫成了国民党的临时负责人,一上任就开始了内部派系之间的争斗。

汪精卫觉得有三个人可能威胁到他的地位。首先是孙中山生前非常信任的胡汉民。其次是国民党中常委、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最后一个是掌握军队权力的军事部长许崇智。

1925年8月15日,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大门口被刺身亡。关于这起刺杀案,史学界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至今仍未完全揭开谜底。

凶犯当场被捉,国民党内部的调查报告中,胡汉民的侄子成了幕后主使者。

汪精卫怎么可能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呢?他顺势让胡汉民出国躲一躲。

对手只剩一个了,这人叫许崇智,现在该怎么办呢?

许崇智虽然有军权,但如果硬碰硬,汪精卫没底气。于是,他想到了国民党里的新军事领袖蒋介石。

汪精卫这时候根本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他觉得利用完蒋介石的军队,就再也不怕被他反咬一口了,以后再慢慢收拾蒋介石就行了。

蒋介石这一边,展现出了见利忘义的一面。只要许崇智被撤职,他就会成为国民党军界的新领导。

于是,蒋介石趁张静江回老家休养之际,与汪精卫密谋合作。他带兵包围了许崇智的家,逼迫许崇智交出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权。许崇智气得大骂蒋介石,最后也只能无奈离开广州。

张静江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他立刻去找“老三”蒋介石质问。

蒋介石摆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说:“我是个军人,必须听从指挥。这次行动是按照汪精卫的指示做的,具体的细节我也不清楚。”

张静江赶紧去找汪精卫问个明白,但汪精卫也没给出他想要的答案。因为有自己的小算盘,张静江也不好直接说清楚。最后,他选择了信任自己的“义弟”,心里却对汪精卫有些不满。

张静江和他的亲人们在一起。

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利用这个机会把汪精卫挤出权力核心,从此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部就一直处在第二的位置,始终无法翻身。最终,他因卖国行为被大家唾弃,落得个人人喊打的下场。

1926年5月,在国民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张静江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主席,成为了国民党的第二位正式领导人。

就在两年前,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的时候,蒋介石只是坐在后排,连正式代表都算不上。然而现在,国民政府的军事权力全部掌握在他手中,党的领导人依然是他的“义兄”。这真是人生如梦,昔日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没过多久,蒋介石又耍了一个花招,让大哥张静江心甘情愿地退到了一边。

北伐是孙中山的遗愿,蒋介石就用这个名义和张静江商量。张静江也不再年轻了,心里希望能有一个能打的人来接替他领导国民党继续前进。所以,当他听说蒋介石要马上去北伐,完成老友的未竟事业时,他非常高兴。

蒋介石认为自己的声望还不够高,担心无法让大家都信服。这时,张静江毫不犹豫,主动提出要让出位置给蒋介石。

1926年7月6日,张静江因腿脚有病,辞去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同时推荐蒋介石接替他的位置。

蒋介石即将指挥北伐战争,因此暂时由张静江担任主席职务。

没过多久,张静江再次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推荐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蒋介石以总司令的身份发表誓词,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国民革命军所向披靡,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力量,而蒋介石则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大的好处。

此后,他的名声和地位在全国老百姓中都广为人知,手中还握有国民党军政大权,完全可以傲视天下,唯我独尊。

北伐节节胜利后,蒋介石的野心也渐渐显露出来,他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这时候,他对原先依靠的张静江不再那么满意了,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氏家族。

由于他太过急功近利,不小心冒犯了大哥张静江,结果两人关系破裂,成了陌生人。

四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意义,它可以是四个季节,四方天地,或者是四个方向,简单却充满无限可能。

说到宋家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宋家的三个姐妹。

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山西的大富豪孔祥熙,他同时也是国民党的高层官员。二姐宋庆龄更是名声在外,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孀。

三小姐宋美龄的归属让很多人关注,谁能娶进家门,宋家那丰富的资源和巨额财富自然就到手了。

现在,蒋介石的条件都不成问题,就是宋家三小姐要成为正妻的要求难住了他。因为蒋介石已经有妻子陈洁如了,陈洁如是个性格坚强的人,蒋介石几次想和她解除婚约,都被她拒绝了。

蒋介石回想起了当年牵线搭桥的张静江。

陈家本是个有钱的大户,要是当年张静江不站出来拍着胸脯给蒋介石撑腰,说不定陈洁如也不会嫁给他。可如今张静江却要亲自拆了这座桥,跑去当说客,这不是自讨没趣嘛?!

果然,张静江态度非常强硬。无论蒋介石怎样甜言蜜语,巧言令色,他就是不肯答应。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先退一步,再次欺骗了大哥。他说自己不是一定要解除婚约,只要陈洁如答应先去美国住一段时间,他保证五年之内一定会和陈洁如复婚。

张静江经不住蒋介石的一番软磨硬泡,最后还是禁不住劝,同意去做说客了。

蒋介石和陈洁如是一对老搭档。

他最终说服了陈洁如,还让自己的两个女儿陪她一起去美国生活。

很遗憾,蒋介石的承诺,根本就不可信。自从他娶了宋美龄,把在美国的陈洁如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张静江对蒋介石的人品,从此产生了很大的质疑,结果发现蒋介石已经完全失控,根本就管不住自己了。

1930年3月的一天,张静江独自前往南京汤山,受邀来到了蒋介石居住的温泉别墅,与已经成为国民政府实际领导人的蒋介石见面了。

这次,兄弟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亲密无间。蒋介石见到张静江来了,立刻质问:“你为什么选择在浙江周边大修铁路,而不是先按照我的要求修建杭州到南昌的段落……”

北伐成功后,蒋介石的私心越来越大,一边准备对付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声音,一边加快军事准备,急着要对江西的中央苏区发起攻击。

蒋介石曾经多次对张静江说,要先修一条从杭州到江西的铁路,这样方便运送士兵过去。

张静江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当然在经济发展的考虑下,他并没有采纳蒋介石的建议。这时,见蒋介石生气了,他一边安慰让其冷静,一边开始仔细计算成本和收益。

在浙江修建铁路时,选择建设轻轨是一个好主意。这样既能大幅提高乘客数量,又能在短时间内回本,为后续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没想到,张静江话还没说完,蒋介石就伸手打断了他。

蒋介石语气冷淡地说:“如果你不建杭州到南昌的铁路,我就把这项目的权利收回到交通部。”

张静江一听这话,顿时火了:“义弟,当年北伐前,咱们可是早就商量好了,要是打下天下,我就专心搞实业救国,好好搞建设。你现在莫非是要反悔不成?”

蒋介石猛然提高了声音:“你说违约?大哥,你这是真的不明白吗?现在还有什么比对付共产党更重要的事呢?”

张静江马上反驳说:“现在应该把国家建设放在首位,你却坚持要发动内战,这是对孙先生的不忠……”

张先生

两个人各说各的理,吵了很久,最后不欢而散。回到家后,张静江越想越懊恼,觉得自己终于看清了这个所谓的“义弟”,可惜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1931年10月,宋子文领导的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建设委员会成立,张静江发展实业的权力也因此被完全剥夺。

张静江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逐渐被蒋介石的亲信如陈立夫、陈果夫等人夺走。经过仔细考虑,张静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决定主动退出。

1938那年,张静江去香港调理身体,后来就定居在美国的纽约了。

到了晚年,张静江一心向佛,不再过问政治事务,喜欢念经和打坐,还吃素修行,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下一篇:别再只会拉直了!直板夹也能卷出氛围感
上一篇:诸葛亮一生犯三大错:错放一人,错信一人,错荐一人,难怪北伐功败垂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