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盛赞的勇士常遇春:采石矶跃竿立功,一战平定应天!
朱元璋带着兄弟们从滁州启程,打算渡江去攻打集庆,完全没想到会遇上一位“厉害角色”。
那天队伍走过一片田地,突然有个壮汉从地上爬起来,冲着他就跪下磕头,说自己做梦见到神人,告诉他“主君来了”,这个人就是常遇春。
当年常遇春选的成分,放到现在来看,真是不靠谱。
他是怀远人,《明史》里说他“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就是说他身材高大威猛,力量特别厉害,胳膊又长,射箭水平也很出色。
按理说凭这条件,干啥都不成嘛,不过到元末那会儿,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他干脆就投靠了土匪头子刘聚,整天打家劫舍,过起了山匪生活。
原本肚子是填饱了,可常遇春越做越觉得憋屈,觉得自己这身本事,总不能一辈子都当个“元朝古惑仔”吧?所以他早就开始打算“跳槽”了。
真巧,常遇春在考虑换个跑儿的时候,朱元璋也在忧愁类似的事儿。
滁州这地方,不算大,压根就装不下他的野望。他早就打算“南漂”到大城市里闯一闯,集庆(后来变成南京)一直是他心中的目标。
两个人,一个盼着遇到个好老板,一个希望招个好手下,一碰到,这就算有了缘分。
朱元璋起初并没当真常遇春的“梦话”,还取笑他是不是专来蹭饭的,直到常遇春讲我想当您的先锋,他才开始动了点心思。
不过朱元璋手底下也不缺拿得出手的将领,比如徐达、邓愈这些都是老兵,常遇春才算新兵,想当先锋,朱元璋没一口答应,只说“先跟着渡江,有本事再证明”。
采石矶“撑竿跳”:常遇春一战封神,朱元璋有了落脚点
朱元璋渡过江以后,迎来的第一场战役,就是攻打采石矶。
这地方可不是随便敷衍得,往前数,司马炎打吴,杨坚攻陈,都是在这里击败敌人,最终都顺利拿下了南京。
咋大家都盯着这块地儿?原因很简单,采石矶是江中挺深的大石头,江面变得狭窄,一旦占领这里,既能攻城也能守住阵地,支援部队和补给也更方便得很。
不过,这地方打起来可不轻松,李白曾提到“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由此可见地势十分险峻。
元兵早就把阵势搭在了岸上的石头上,朱元璋的船队硬是被挡在三丈之外,怎么冲都冲不开。
这时,朱元璋想着常遇春,便大喊:“你不是挺想当先锋的吗?露一手,让大家看看。”
常遇春一听,顿时打起了精神,换上一艘快艇,立刻冲向了敌人阵地。
元军一见有人冲过来,急忙伸手抓住他的长戈,打算把他拉入水中。
他们没想到的是,常遇春正就图这个劲头,他借着元军的拉扯,一下子使出了“撑竿跳”,轻松跳到了岸上。
一想到这操作,放到古代战场上,简直就像开了挂一样厉害。
后来我查资料的时候才知道,采石矶沿江的石崖上,至今还留着两个像大脚印的石头窝,民间都说那是常遇春上岸时踩出来的。
一旦常遇春登上岸,好像一下子灵光乍现,在元军的阵势中胡乱冲杀,结果让元军顿时变得七零八落。
朱元璋抓住机会带领大军迅速抢滩登陆,不到一会儿就取得了胜利,顺利攻占了采石矶。
占领采石矶之后,朱元璋一路顺风顺水攻下一平,第二年的三月又攻下集庆,后来又改叫应天。
南京这个地名可真是多变啊,一会儿叫建业,一会儿又成建康,现在又改成应天,要是在古代,估计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咋回事。
不管怎么叫,这朱元璋总算在大城市站住了脚,常遇春也靠着采石矶那场战斗,在朱元璋的军营里稳稳扎下了根。那年朱元璋二十七,常遇春二十五,这两个年轻人,算是踏出了事业的第一步。
一旦在应天站稳脚跟,朱元璋的麻烦也跟着接踵而至。
南边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邻居,两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陈友谅,实力比他还要强大,两人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增多起来。
这时,常遇春逐渐崭露头角,朱元璋相当欣赏这个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小弟弟,但也担心他只有勇气没有谋划,因此特别叮嘱他:“克敌在勇,全胜在谋。”
以前关羽自称万人敌,但被吕蒙打败,原因就在于缺少谋略,你可得好好警惕啊。
就是说,光靠劲头可不行,再猛也会栽跟头,得会动脑筋才行。
原本觉得常遇春只是个猛汉,没想到他居然还真把话听进去了。
1359年,常遇春攻下了陈友谅占据的池州,陈友谅气得火冒三丈,发誓要派兵去攻打安庆。
常遇春细想了一下,觉得陈友谅肯定是打着骗人的鬼主意,想偷偷把池州搞回来。
所以他就跟徐达商量,安排了伏兵在九华山埋伏下来。
没想到陈友谅真就往圈套里蹚,常遇春带着伏兵一冲过去,再配合池州的守军从两头夹击,结果把陈友谅的兵力裹在里面,搞得团团转。
这场战鬥一结束,谁还敢再把常遇春当成那只会猛冲的毛头小子了,他到底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冲锋在前,更有了点谋略在里面。
杀降争议vs救主大功:常遇春在朱元璋心里的“特殊地位”
不过常遇春也有个挺让人头疼的毛病,就是杀降这些事儿。
九华山那场战役中,俘获了三千多人。常遇春一心想把这些人都杀了,徐达却坚持不同意。
结果常遇春表面上答应了,但等徐达睡着后,他还是暗地里把那些俘虏狠狠地坑杀了。
朱元璋得知后气得直跳,痛斥道:“你这般作为,日后还谁敢投降咱们?”同时,命令对再投降者一律严厉惩处,绝不手软。
要是放到现在,确实有点不太合适。
这些被俘的士兵和常遇春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去当兵的老百姓,没必要把他们全部杀光。
再说《明通鉴》里也提到“遇春每次攻城时,难免要杀人”,由此可见,这毛病不是偶尔发生的了。
朱元璋后来跟他讲过不少道理,说“中原的百姓苦了这么多年,咱们攻下城后,别抢东西,也别烧房,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可常遇春表面上虽有变化,实质上还没彻底改掉那个习惯。
朱元璋为何还不断提拔常遇春,理由挺直白:常遇春的战斗力就犹如猛虎,关键关头还能挺身而出,救主于危难之中。
陈友谅一失池州,就忍不住气得不行,直接派兵去攻打朱元璋的老巢——应天。
朱元璋在龙湾布下了伏兵,遇春领着五路伏兵直冲陈友谅的阵地,一下子就把陈友谅打得溃不成军,还顺便把太平重新夺了回来。
《明史》里头说他“功最”,意思就是说他立了最大功劳,稳稳当当就是龙湾之战的MVP啦。
更重要的是鄱阳湖那场战役。
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杀来,打算一口吃掉朱元璋。
激战时,陈友谅的手下张定边自视为元末第一猛将,乘着几艘小船直冲朱元璋,把他逼到了浅滩上。
眼看着朱元璋快得不偿失,常遇春忽然拔弓搭箭,在混乱中一箭射中了张定边。
张定边伤得挺厉害,只能喊撤退。
就这一箭,常遇春帮朱元璋逃过一劫。
这次一战以后,朱元璋对他更是信任有加,恩宠也比从前多得多了。
鄱阳湖一战结束后,陈友谅被乱箭射中身亡,他的儿子陈理却带着剩下的兵力逃回了武昌。
朱元璋休整片刻后,便调动骑兵、步兵和水军三路大军前往攻打武昌,至于这“惊天的战果”,则交由常遇春去完成。
出发之前,朱元璋特别叮嘱常遇春:“陈理此刻就像只孤零零的小猪,别用力攻打,只要围着他转就行,等他扛不住,自然会投降。”
常遇春一听到这话,到了武昌之后,就开始修筑栅栏,把守军的营寨围得紧紧的,牢牢地守住了。
没过多久,陈理就坚持不住了,光着上身,嘴里还含着玉璧,直接出城投降了。
朱元璋看陈理吓得直打哆嗦,还拉着他说“别怕,我不怪你”,又叫陈友谅的家眷把仓库里的宝贝拿走,派出文武官员离开了。
朱元璋这个招数还挺机智的。
不搞得一干二净,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仁慈厚道,另一方面还能让陈友谅的部下安心,减少未来的反抗。
后来常遇春去赣州,又碰到过差不多的事。
赣州的守将熊天瑞抵抗得相当激烈,朱元璋赶紧提醒常遇春:“熊天瑞就像笼里的小鸟,别硬攻,围着就行,再说城破了也别屠城,没有百姓的城有啥意思?”这次,常遇春彻底听了进去,围了赣州六个月后,熊天瑞最终只能投降。
常遇春也没有杀降,朱元璋听了直乐坏了,特意派使者去表彰他,说“有仁义的将军才是真正无敌,不仁的将军再厉害也没用,我为你高兴得不得了”。
看来,常遇春其实也在逐渐转变着。
从一开始的冲动杀降到后来学会留住百姓、不搞绝地清剿,他其实是在跟着朱元璋一点点领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这个道理。
朱元璋对他可谓“对症下药”,了解他勇敢,就用他的勇气;知道他有不足之处,就耐心引导,没因为这些缺点就否定他的才能。
眼下,陈友谅的陈汉政权已经彻底覆灭,朱元璋在南方的敌人就只剩下张士诚这个对手了。
张士诚占据着江浙沪一带的富饶地带,势力也算不差。
下次咱们再说说,常遇春在与张士诚的那些战役中,又会碰撞出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