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房价加速下行,居民储蓄率爆表,楼市信号已很明确!
上个月的政治局会议通稿里,房地产首次缺席了多年来的政策表述清单。这一变化意味着,接下来楼市的走向将更多交由市场自主调节。从最新市场数据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前景正面临严峻挑战,以下从数据逻辑层面展开分析。
被误读的货币与房价关系
市场长期存在一种认知误区,即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持续增长必然推动房价上涨。但从全球市场经验来看,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观察主要经济体的历史数据可见,日本、意大利在房价下行周期中,M2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同样,1997-2003年香港房价下跌期间、2006-2012年美国楼市调整阶段,两地的货币供应量均呈上升趋势。事实上,M2作为衡量社会总货币量的指标,其增长具有普遍性,但房价却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将M2增长与房价上涨直接关联,忽视了市场运行的复杂逻辑,这也导致部分购房者和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承受了资产缩水的风险。
那么,究竟哪些指标能更准确地预判房价走势?在居民债务水平、收入状况之外,还需从货币流动的底层逻辑寻找答案。
货币流动与房价的深层关联
2022年楼市处于高位时,已有分析指出M2与资产价格可能出现背离,这一判断基于费雪方程式的基本原理:货币总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商品价格与产量的乘积。这意味着,在商品总量稳定的前提下,价格变动取决于货币总量增长与流通速度变化的相对关系。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幅度超过货币总量增长幅度时,就可能出现物价与资产价格下跌的情况。
用一个通俗的例子可以说明:假设某城市有1万个苹果,市民手中共有100万元。如果在1元的价格水平上,刚好有1万元资金愿意购买苹果,那么苹果的均衡价格就是1元/个。但如果部分市民对未来收入预期转差,不愿以1元价格购买,苹果就会因滞销而降价,直至找到新的均衡价格。
从这个逻辑出发,M2反映的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持有的货币总量,而房价主要取决于居民持有的货币量及其购房意愿,这两点都无法通过M2得到充分反映。因此,需要找到能够衡量居民预期和支付意愿的具体指标。
居民预期的量化观察
2022年以来,居民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呈现持续谨慎态势,这一判断并非主观感受,而是基于客观数据的分析。
从家庭行为来看,当预期未来收入稳定增长时,家庭更倾向于增加消费而非储蓄;反之,当对收入稳定性存在担忧时,家庭会减少开支、增加储蓄以应对潜在风险。因此,家庭存款与收入的比值,可以作为衡量其预期的重要指标——这一比值越高,说明家庭对未来的担忧程度越高。
将这一逻辑扩展到宏观层面,用居民总存款与名义GDP的比值(可视为全社会的"储蓄倾向")来观察整体预期变化。数据显示,2019年之前的15年间,这一比值基本稳定在70%-80%区间;2020年疫情初期出现明显上升;2021年随着经济恢复有所回落;2022年以来再次持续攀升,表明居民整体预期趋于谨慎。
需要说明的是,名义GDP并非直接等同于居民收入,此处假设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占名义GDP的比例相对稳定,因此这一指标的绝对数值意义有限,但其变动趋势能有效反映居民预期的变化方向。
预判房价的三个关键指标
综合上述分析,可通过三个指标前瞻性判断房价走势:
一是居民储蓄倾向,即居民总存款与名义GDP的比值,用于衡量居民购房意愿。计算方法采用最近四个季度的名义GDP总和与当季末居民总存款的比值。2025年二季度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比值为1.18,高于2024年末的1.12,表明今年上半年居民谨慎情绪仍在上升。
二是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营收增速,可间接反映居民收入变化趋势。作为A股规模最大的300家上市公司,其营收状况与就业市场和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沪深300成分股公司营收仍为负增长,二季度数据需待8月底上市公司财报披露完毕后统计。
三是居民新增贷款规模,直接反映楼市购买力的债务支撑情况。历史数据显示,居民新增贷款大幅增长时期(如2009年、2016年)往往伴随房价上涨;而新增贷款收缩时期(如2022年)则可能出现房价调整。2025年6月数据显示,居民新增贷款仍处于近十年低位,尚未出现明显反弹迹象。
综合来看,截至6月底,居民谨慎情绪持续上升,居民收入相关指标仍未好转,购房信贷支撑依然薄弱。这些因素共同指向,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压力可能持续。
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而言,对于潜在购房者,可等待居民预期改善、收入增长恢复等信号出现后再做决策;对于房屋持有者,也需关注这些指标变化以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过往经验表明,居民存款数据对楼市短期波动有较好的预判效果。例如,2025年2月通过北京居民活期存款增速变化,成功预判了当地春季楼市的交易热度,实际成交情况与预测基本吻合;同年4月也曾提示北京楼市可能出现的下行压力。
后续这些指标将持续更新:居民储蓄倾向每季度更新一次,沪深300成分股营收增速在每个财报季更新,居民新增贷款数据每月更新。相关数据可通过央行和统计局官方渠道查询,市场参与者可依据这些指标的变化,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理性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