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张茜的爱情故事,为何多年后仍让人动容?
95
2025-08-23
文 | 徐 来
| 徐 来
说起上甘岭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真的没什么好多说的火力之猛、伤亡之惨,谁看了都震撼。这里面第12军的身影格外耀眼,硬生生在关键当口杀了出来,和第15军联手撑起了整条防线。可你知道吗?这支在上甘岭一战成名的部队,后来有了怎样的故事?
时间拨回到1952年10月14日。朝鲜中部五圣山之上,上甘岭突然变成了中美拼命争夺的焦点。美军集结重兵,想着在志愿军防线上撕开个口子。这小小的高地,战略意义大得惊人。万一守不住,整个防线都可能崩了。第15军就这样被委以死守任务,拼了命也得把阵地咬住。
这支队伍其实早在解放战争里就被磨炼得一身硬。可这次炮火比他们估计的还要猛,短短几天,阵地就被炸得天翻地覆。军长秦基伟人就在前线,沉着指挥,不顾一切也要守住阵地。坑道战术,简陋掩体,双方你来我往,谁都不肯放弃半步,每次攻防都伴着沉重的牺牲。
眼看着第15军被压得喘不过气,后勤也断了,这时候第12军作为预备队,很快被调上来救场。第12军历史也不简单,本来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多个战场捶打过,战斗力杠杠的,这次直接接到了重要任务支援15军,继续死守上甘岭。
副军长李德生亲自领队赶到前线。到的时候,阵地已经满目疮痍,遍地废墟,战士们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可李德生没废话,讲什么也没用,直接上手带头干。他和士兵们一块吃粗粮,喝冷水,挖掩体。你能想象吗?在枪林弹雨里,领导都和你一起拼,就说明什么?士气一下子就回来了。
12军一到,整个阵地感觉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第15军合伙迎敌,白天顶着砸下来的炮弹,晚上悄摸着反击,不惜一切代价消耗美军实力。
要说第12军战术真是顶呱呱,面对美军疯狂炮击,能和15军默契配合,每一步都踩得特别准。两军的老大秦基伟和李德生,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战斗力直接拉满。李德生指挥风格特别干脆,命令简单明了,士兵有条不紊地执行,配合得老好了。
记得有一晚,美军发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猛攻。上甘岭几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李德生本人带着一个排硬拼,他身边炮弹翻飞,火光照在脸上,他却照样高声指挥,没丝毫退缩。
缺弹药?缺粮食?这些事都天天见。战士们能靠一点干粮和冷水撑着,每天在废墟中死守。李德生时不时亲自把自己的干粮递给饿肚子的士兵,大家彼此激励,一点微光都成了黑暗里的力量。
美军攻势一天比一天狂,每次爆炸都是生死之考。坐等挨打没啥用,李德生和秦基伟商量,得换打法,主动出击!李德生亲自带连队抄近路,从坑道里悄悄摸到敌阵。手持冲锋枪,走在队伍最前头,生怕惊动敌人。一下令,志愿军士兵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过去。敌军被打懵,连连溃败,李德生自己冲在第一线,冲锋枪的火光划破黑夜。那次夜袭,志愿军拿下了重要火力点,缴获武器弹药不说,美军士气也被打残一截。阖阵地都沸腾了,大家像充了电。
除了夜袭,他们还有坑道战这绝招。上甘岭的坑道狭窄潮湿,空气混浊,塌方也不少见。战士们黑暗里默默坚守,只等下一次冲锋。美军顶不住,拼命加空袭和重炮,想靠绝对火力来摧毁防线。上甘岭越打越像一个火山口,地形都快被削平了。
志愿军没怯场,阵地修完就再上,死磕到底。指挥部也藏在坑道里,炮弹不断炸得泥墙发抖,领导们还是盯着地图、商量每一步。
秦基伟和李德生一直守在最前线。秦基伟说过:“上甘岭就是我们的生命线,能退吗?绝不能!”这种刚劲的劲头,也让全体都跟着顶住了压力。
这一仗打下来,美军的锐气被消磨殆尽,几周激战后,攻势终于慢了下来。志愿军渐渐掌握了主动权。整整43天鏖战,最后是志愿军获胜,第12和第15军的兄弟们,拿自己的鲜血把阵地守住了。这股坚持和血性,不只是保卫了上甘岭,更让全世界见着了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铁骨。
12军露脸之后,回国受到了极高的嘉奖:“英雄部队”名号直接加身,很多壮举被传颂至今。1954年,他们被调回国内,驻守南京军区,继续担负保卫使命。后来,参加了不少大演习和重大任务,为稳定和安全贡献不少。
1985年,第12军改组升级为第12集团军,先后隶属南京军区和东部战区。虽然岁月变了,但这支部队骨子里的上甘岭精神却始终没丢他们用钢铁般意志去完成每一个新任务,哪里需要,他们就在哪儿扎根发光。
免责声明文中描述与配图均采自网络,旨在传递正能量、无任何不良倾向。如涉版权或人物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如有争议欢迎协商后即时修订或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