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美大使再提伊朗核问题,抹黑中国,伊朗直接打脸以色列双标

145 2025-08-03 15:45

最近,以色列驻美国大使耶希尔·莱特的一番话,在国际外交圈炸开了锅。他公开警告中国“可能在帮伊朗重建导弹计划”,还直接喊话中国“别支持伊朗”。 这话听着玄乎,但背后藏着中东最敏感的地缘博弈。

7月28日,莱特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抛出这则指控,称“多方面信息显示,应德黑兰请求,中国可能正协助伊朗重建防御及弹道导弹计划”。 消息一出,国际媒体纷纷跟进,有人翻出纽约时报的旧报道佐证,有人猜测中美在中东的角力要升级。 但最坐不住的,还是以色列国内。毕竟,伊朗的导弹一直是他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咱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十几年前。 2000年代初期,伊朗的导弹技术还没现在这么“能打”,但以色列早把这事儿当成心腹大患。 2010年,以色列联合美国用“震网病毒”攻击伊朗核设施,直接让伊朗的离心机瘫痪了1000多台;2018年,以色列空军又出动F-35战机,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导弹仓库,炸毁了至少200枚导弹;2024年,以军甚至空袭了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造成7名革命卫队成员死亡。这些行动的共同目标,都是伊朗的导弹能力。

为啥伊朗导弹让以色列这么慌? 举个例子,伊朗现役的“流星-3”导弹射程能到2000公里,刚好覆盖以色列全境;更先进的“波斯湾”导弹射程1700公里,能携带多枚分导式弹头;2024年刚测试的“法塔赫-2”高超音速导弹,速度超过5马赫,现有反导系统根本拦不住。 以色列国土面积小(约2.5万平方公里),几乎没有战略纵深,一枚导弹打过来,就能造成大规模伤亡。 伊朗前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曾公开说“以色列是犹太复国主义肿瘤,必须被消灭”,这句话被莱特反复拎出来当“证据”。在他看来,伊朗导弹加上这种“灭国言论”,就是以色列的“末日倒计时”。

但莱特的喊话,仔细听能品出点“弦外之音”。 他一边说“我们爱中国人民,愿意和中国做朋友”,一边又把枪口对准北京,这像极了“既要又要”的生意经。

以色列的经济命脉,早就和中国绑死了。 2024年,中以贸易额达到240亿美元,中国连续8年是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 特拉维夫的轻轨项目,是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以色列的高科技园区里,中国资本投了上百家初创公司;甚至以色列人吃的牛肉、用的医疗器械,很多都来自中国。 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更实在:2024年,中国对以出口额175亿美元,进口额65亿美元,顺差110亿美元。这对以色列来说是真金白银的“输血”。

但安全上,以色列又把宝全押在美国身上。 2024年,美国给以色列的军事援助高达38亿美元,包括“铁穹”反导系统的弹药、“爱国者”导弹、“萨德”反导装置的升级费用。 以色列空军的主力战机F-35,9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中东唯一的“萨德”反导阵地,就部署在以色列中部。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去年访美时,直接对拜登说:“没有美国的保护,以色列可能撑不过3个月。 ”

这就把以色列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经济上需要中国这个“大金主”,安全上又得靠美国“撑腰”。 莱特这次公开指控中国,本质上是在“借美国的刀”,把中国和伊朗绑成“安全威胁”,既能让美国加大对伊朗的施压,又能在国内鹰派面前证明自己“够硬”。 毕竟,对以色列政客来说,选票比“中美关系”更重要。

面对这盆“脏水”,中国的反应很直接。 外交部发言人7月29日明确说:“所谓‘中国帮助伊朗导弹项目’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驻以色列大使蔡润更直白:“中国和伊朗的合作,全是能源、基建、贸易这些明面上的项目,和导弹、武器八竿子打不着。 ”

中国和伊朗的合作到底有多“干净”? 看看具体数据就知道。 2021年,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计划》,主要内容是伊朗向中国出口石油(每年至少2500万吨),中国帮伊朗建铁路、港口、光伏电站。 比如伊朗南部的恰巴哈尔港,由中国企业参与扩建,年吞吐量从200万吨提升到800万吨,主要是运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伊朗的沙漠地区,中国帮忙建了5个光伏电站,发电量够20万户家庭用一年。

国际机构也替中国“作证”。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里,没有发现中国向伊朗转移核材料或导弹技术的证据;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更直接:“伊朗近年导弹技术的进步,90%来自自身逆向工程(比如拆解缴获的美制导弹)和本土研发,和中国没关系。 ”

那伊朗为啥非要发展导弹? 答案很现实。他们没别的办法自保。

从2006年开始,联合国安理会一共通过了10项针对伊朗的制裁决议,禁止伊朗进口任何与导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 美国更绝,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后,对伊朗实施了“极限施压”政策,连伊朗进口的普通钢材都要检查,怕被用来造导弹外壳。 但伊朗偏不信邪,硬是靠自己的工程师,把“流星-3”导弹的射程从1300公里提升到2000公里;把“法塔赫-2”导弹的速度从3马赫提到5马赫。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根本不给他们“好好过日子”的机会。 2024年,以色列空袭了伊朗在叙利亚的5个军事基地,炸死了12名革命卫队军官;2025年1月,以军又用无人机击落了伊朗一架飞往黎巴嫩的运输机,理由是“运送导弹零件”。 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去年在一次演讲中说:“以色列打我们一拳,我们就得还回去十拳。导弹是我们唯一能反击的武器。 ”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不管管伊朗吗? ”其实中国一直在管,但管的方式和以色列想的不一样。 2023年,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这对“老冤家”复交了;2024年,中国推动中东国家签署了《海湾安全对话倡议》,呼吁各方克制军事行动;2025年,中国又提出“中东导弹问题多边磋商机制”,想让以色列、伊朗、沙特坐下来谈。

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也没那么糟。 2024年,中以签署了《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8)》,中国投资了以色列的人工智能公司、生物医药实验室;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和中国清华、北大有联合研究项目;甚至连以色列的“创业之父”瓦迪,都在公开场合说:“中国是以色列最好的创新伙伴,比美国还靠谱。 ”

但莱特们好像看不见这些。 他们总觉得,只要把中国说成“威胁”,就能让美国多给点军事援助,就能让国际社会一起制裁伊朗。 可现实是,以色列的“安全困境”越搞越大。2024年,加沙冲突持续了8个月,以色列士兵死了300多人,巴勒斯坦死了3万多人;2025年,伊朗的导弹库存反而比2020年多了30%,射程更远、精度更高。

以色列自己也是全球主要的武器出口国。 2023年,以色列的军售额达到125亿美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向沙特卖了“苍鹭”无人机,向阿联酋卖了“铁穹”反导系统,向印度卖了“巴以冲突”侦察卫星。 一边卖武器给别人,一边指责别人“扩散威胁”,这操作多少有点“双标”。

现在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国到底有没有帮伊朗重建导弹计划? 答案其实很简单。没有。

中国和伊朗的合作,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经贸往来,符合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中国的导弹技术出口,一直严格遵守联合国的“防扩散条约”,从未向任何国家提供过用于攻击别国的导弹技术;中国的中东政策,从来都是“劝和促谈”,而不是“拉帮结派”。

莱特的指控,本质上是他个人的“战略焦虑”,也是以色列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 他或许以为,用“中国威胁”能转移国内矛盾(比如加沙冲突引发的民众抗议),能迫使美国加大支持,能让伊朗“知难而退”。 但他可能没意识到,这么做只会让中东的局势更乱。当中国被拉进这场博弈,原本就复杂的地缘关系,只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至于以色列的“灭国焦虑”,或许该换个思路。 导弹威胁是现实存在的,但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摧毁对手”,而是靠“对话与合作”。 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后,伊朗的导弹技术并没有显著突破,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反而改善了不少。这说明,对话比对抗更有效,合作比封锁更能解决问题。

中东的土地上,已经流了太多血。 或许莱特们该明白:把中国当“敌人”,解决不了以色列的安全问题;只有放下偏见,坐下来谈,才能给这片土地带来真正的和平。

下一篇:无尽冬日三代宠物上线时间与培养指南:雪豹巨鸟成版本答案
上一篇:中立当够了,怕被俄盯上,奥地利也想投北约怀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