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接蒋经国班,难度有多大?最大阻力宋美龄,最大功臣宋楚瑜
《易》中讲:鹤在树荫下鸣叫,小鹤跟着应和;我有美酒佳酿,愿与你一同分享。盼着能与你产生共鸣的你,来关注、留言,一起学习、结交朋友!
1984年3月22号那天,李登辉被选为了“副领导人”,他马上跑到蒋经国的住处,祝贺蒋经国再次当选,还感谢蒋经国对他的提拔,这已经成了个不成文的规矩。让人有点意外的是,蒋经国后来也去了李登辉家道贺。要知道,以前蒋经国可是只有去给国民党里那些有分量的大佬过生日时,才会亲自上门祝贺的。1978年谢东闵当上“副领导人”的时候,可就没享受到蒋经国亲自上门祝贺的待遇。
随后,蒋经国还特地邀请李登辉,与他一起在“总统府”会见了“五院院长”,这一举动在当时也是极为少见的。李登辉在政坛上相较于“五院院长”来说,资历尚浅,蒋经国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他撑腰。通过这次会见,明确了李登辉与“五院院长”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之后,蒋经国还在多个关键领域对李登辉进行扶持,帮他补齐短板。
【1、蒋经国扶持李登辉的努力】
行政管理那块儿。
李登辉在应对国际事务上经验不足,蒋经国就多次安排他出国访问,既能让他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又能迅速提升他在国际上的名气,为李登辉接班铺路。李登辉当“副领导人”期间,到过南非、乌拉圭、巴拉圭、哥斯达黎加这些国家,还顺路去了美国、日本,和各国政要见了面。每次他回国后,蒋经国都会让他在中常会上分享经历,趁机夸赞他的表现和能力。
1985年11月的时候,蒋经国给李登辉颁发了“一等卿云勋章”,用来表扬他做出的政绩。
如何应对党外反对力量,这对国民党来说是个既棘手又敏感的事儿。蒋经国让李登辉参与其中,让他扮演一个愿意与党外交流的开放角色。1984年8月,国民党打算释放高俊明和林义雄,蒋经国特意让李登辉以基督教长老教会教友的名义,去和长老教会的元老以及林义雄的家人沟通、会面,之后才释放了林、高二人,让李登辉借此机会做了个“好人”。
李登辉赞成和“党外”人士交流,可当交流陷入僵局时,他怕因此被保守派指责,好在蒋经国公开力挺他,让他消除了顾虑。
在军事领域的情况。
1984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时,李登辉两次代替蒋经国去金门、马祖“看望并慰问官兵”。以前,这类事情通常都是军方的高层领导去做的,“蒋经国这么做,明显是想让李登辉在形式上获得对军队的领导地位”。蒋经国还让李登辉参加重要的军事会议,并让他主持军事庆典,以此拉近李登辉和军方的关系,提升他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1985年开始,就安排李登辉去参加台湾军校的联合毕业典礼了。“这可不是个普通的安排”。蒋家父子对军队的掌控那可是相当严格,从来不让别人插手。每年他们都会亲自会见军校毕业生,还发表训词,就是为了牢牢控制住这些毕业生。而让李登辉参加军校联合毕业典礼,就能看出他受到了特别的培养。
党组织相关事务方面。
1979年,在国民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李登辉第一次成了中常会的一员。到了1981年十二届一中全会,他在中常会里排到了第15名。1984年二中全会时,他的排名一下子升到了第9。再到1986年三中全会,他的名次更是飙升到了第3,仅次于严家淦和谢东闵。
严、谢两人如今在政坛已没了往日风光,李登辉在国民党里那可是地位极高,除了顶头上司,其他人都要敬他三分。
从1980年开始,李登辉在党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始终担任着“中央提名审核小组”的成员一职,在提名相关事务上拥有很大的决策影响力。
这个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国民党成员参与各类选举活动。
“政治革新”活动拉开序幕后,李登辉跻身中常会“十二人革新特别小组”,此小组被视作国民党新崛起的权力中枢。
小组以严家淦作为总负责人,下面设有两个小组:第一小组的负责人还是严家淦,第二小组的负责人是黄少谷。一开始,李登辉在第一小组,负责“大陆政策”方面的研究。后来严家淦生病住院,李登辉就接任了第一小组的负责人,还进一步代理了总负责人,成了政治革新小组里真正的“掌舵人”。解除戒严、开放党禁的方案是李登辉主持制定的,而推动开放民众去大陆探亲这一决策,背后的主要推动者也是李登辉。
蒋经国在人生最后两年里,身体状况不佳、行动困难,而李登辉却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其作用和地位逐渐变得显著。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让李登辉代为主持中常会,这一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猜测”,被看作是蒋经国将权力“移交”给李登辉的前兆。
因为蒋经国用心培养,加上李登辉自身展现出的能力,让他在台湾政坛的地位很快提升,声望大增。
【2、蒋经国逝世后领导人之争】
1988年1月13日清晨,蒋经国起床后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还稍微吐了点儿。医生赶紧给他输了营养液。到了下午1点55分,他的病情突然变得很严重,开始大量吐血,接着就休克了,心脏和呼吸也停了。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没能救过来,“到3点50分的时候,心跳没了,瞳孔也放大了,就去世了”。
蒋经国尽管身体一直不好,在1988年元旦那天,他还坐着轮椅出现在公众面前。去世前一天,他还前往“总统府”处理公务,会见了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李焕,并询问了十三全大会的筹备进展。他的突然离世,让国民党高层都措手不及,毫无准备。13日下午蒋经国离世时,李登辉正在会见美国议员。对于国民党高层而言,当务之急是迅速填补蒋经国离世后的政治空缺,确保党政机构能够顺畅运转,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国民党内部也开始为了争权夺利而斗起来了。
蒋经国离世后到国民党临时中常会召开的这三个小时里,高层中有声音提出,仅推举“副领导人”李登辉来担任“代理领导人”。李登辉得知后,气得转身就走,不肯接受这一安排。
后来在“立法院院长”倪文亚的多次劝解下,他才参加了临时中常会。一番忙乱之后,国民党中常会于当晚七点紧急开会,在听了蒋经国去世的情况汇报,并宣读了蒋经国的遗嘱后,做出了决定:
(1)请求政府安排重要官员来处理国家丧葬相关事务。(2)大家一致赞同,依据宪法第49条,让李常务委员登辉同志接任中华民国总统之职。
李登辉马上回到“总统府”,发誓接任“领导人”一职,当时的时间是晚上八点零八分。
1月15日那天,“国防部长”郑为元和“参谋总长”郝柏村都各自发表了声明,说军队里的官兵都“真心实意地支持李登辉,会听从指挥,守护好咱们的领土”。
李登辉成功就任“领导人”并发表了军队效忠的讲话,这表明蒋经国离世后,台湾在短暂的动荡后迅速恢复了秩序,“各部门工作照常开展”,社会保持安定,蒋经国晚年精心策划的权力交接安排得以成功完成。
民进党方面也觉得,李登辉能够依照“宪法”正常接任职位,这“足以表明宪政已经有了初步的根基”。
19号那天,新上任的“头儿”李登辉见了“行政院长”俞国华、“立法院长”倪文亚、“司法院长”林洋港、“考试院长”孔德成,还有“监察院长”黄尊秋这些人,他说要“化悲痛为力量,一起保证宪法能一直好好执行下去”,还诚恳地希望五院的院长们能“继续好好工作,尽好自己的本分”。李登辉还说了三条,让各部门以后工作都照着这个来。
“首先,得尊重法律、脚踏实地,把制度建起来”;“其次,法规得及时更新,公权力要用得恰到好处”;“最后,团队里得拧成一股绳,有合作精神。”
五家分院的院长都纷纷表态:“往后一定按照领导的要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为国家出力。”
会面表明“中央部门会朝着更稳定、更团结的方向,持续且有效地开展工作。”
国民党方面为蒋经国举办了十分盛大的葬礼仪式,1988年1月30日的下午时分,蒋经国的遗体被安葬于台湾省桃园县的大溪之地。
【3、国民党代理主席之争】
李登辉当上“接任的领导人”,这可不意味着国民党高层间的权力争斗就此画上句号。
在台湾的政治环境里,“领导人”并非权力的关键掌控者,所有权力基本都汇聚在国民党那里,国民党中央主席才是政治活动里的核心人物。
所有重要的政策方向、政府举措以及人员任免,都得先由国民党内部商讨敲定,之后才由所谓的“最高领袖”、“行政首长”这些人来颁布指令,付诸实施。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担任“最高领袖”期间权势极大,风光无限,这是由于他们还同时身兼国民党的“总裁”和“主席”要职。
1975年蒋介石离世后,严家淦接过了“领导人”的位子,但实际大权却握在国民党中央主席兼“行政院长”蒋经国手里,严家淦不过是个没实权的“空壳总统”。所以,蒋经国死后,大家争的不是“总统”之位,而是谁能成为国民党的新头目。
在国民党主席候选人的问题上,国民党高层内部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一边是以党内“中央秘书长”李焕等掌握实权的人为代表,他们支持李登辉上位;另一边则是以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以及原先在蒋、宋身边辅佐的元老们为代表,他们反对李登辉,想推举其他人选。
一开始,两派都提议先不设主席,不过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李焕这些人觉得,李登辉虽然接了“领导人”的班,在竞争主席的位置上已经领先很多了,但他在党内“没啥实力和威望,所以他当上这个位置,难免让人觉得他‘不够厉害’”。
若在高层还没统一意见时就急着推选李登辉当代理主席,就算他当选了,票数也不会多,还可能让他威望受损。不如先让他站稳脚跟,把路铺平,让他能顺顺当当接上班子。
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一群人担心,出身台湾的李登辉如果同时掌握党政大权,可能会失控,导致国民党政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他们想推举一位来自大陆的重量级人物担任党主席,以制衡李登辉。他们原本打算让“行政院长”俞国华来挑这个担子,“但俞国华形象不佳,根本不是李登辉的对手”。后来又想推李焕上位,但李焕拒绝了。
情况紧急时,竟有人提议让已经90岁高龄的宋美龄重新出山,跟李登辉较量一番。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们只能先决定不设代理主席,等过几个月再另行打算。
事态的快速变化,让国民党高层的美梦落了空。
李登辉当上“领导人”之后,立马就搞了一系列小动作,为以后当上党的主席打基础。他每天都去“荣总”医院里蒋经国的灵堂转一圈;接着,他又按顺序去拜访了宋美龄、严家淦、张群、陈立夫这些国民党里的老前辈,跟他们“聊聊现在政府是怎么运作的,就一些事儿跟他们好好聊聊,也听听他们的想法”;他还去见了“总统府战略顾问”刘安琪他们;见了“五院院长”,跟他们说了说施政的重点,让他们“好好干自己的活儿”,还见了各国派到台湾的“外事人员”;又跟台湾省和台北、高雄的省市领导、议长们见了面,还见了“国防部长”郑为元、“参谋总长”郝柏村和各军种的总司令,问了问国防战备的情况,还给他们指了指安全上的事儿。他主持了中常会“十二人小组”的会,讨论了蒋经国生前同意的“充实中央民意代表机构方案”,说会继续按蒋的路子走,“改革不仅没停,还越干越有劲了”。
李登辉的这些做法,考虑周全,条理清晰,规范有序,深谙官场门道,获称“表现不俗”,名气迅速攀升。
1月16号那天,合众国际社先发了条消息,说国民党中常委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挺李登辉当代理主席(其实后来发现根本没这回事儿,没做过啥调查)。这下子,台湾媒体和国民党里头,支持李登辉的风声就越来越大了。国民党里的“立法委员”赵少康还搞了个集体签名,力挺李登辉来当这个国民党的代理主席。
李焕等人面对各方压力,顺势而为,自1月20日开始,逐个询问国民党资深元老和中常委们的看法,经过几天的讨论,中常委们意见统一,并共同签署了推举李登辉暂代国民党中央主席的提案。
俞国华为了澄清外界说他和李登辉争权夺利的谣言,主动站出来要当提案的发起人。到了1月26号,除了李登辉,其他30位中常委都在提案上签了字,就等第二天中常会开会时通过了。同一天,《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说“执政党明天开中常会,要推举李登辉当代理主席”,这下“支持李登辉”的说法就传得人人皆知,好像这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了。
【4、当选国民党代理主席】
没想到,宋美龄插手进来,差点让这个提案还没开始就黄了,国民党高层因此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政治大戏。
1月26日午后,李焕收到了一封宋美龄亲笔签名的信,信中提到国民党主席应由全体党员代表共同选举产生,所以这事儿该留到7月开的“十三全大会”上再定,现在中央常会可以继续按照蒋经国在世时,常委轮流主持的老规矩来办。
那晚夜深人静时,李焕和不少中常委都收到了从宋美龄住处士林官邸打来的电话,让他们别再支持李登辉的提案。“第一夫人”的影响力还在,接到电话的人个个心里七上八下,整晚都睡不着。在这场激烈的权力较量里,大家都得看清形势,站好队。
27号这天,是中央常务会议的常规开会日。中央常委们一个个神情严肃,小声交谈,分享着最新的消息。开会前,李焕、俞国华还有当天会议的主持人、《中国时报》的老板余纪忠赶紧开了个小会,他们觉得要是对宋美龄的看法不理不睬,可能会惹出大麻烦,所以决定当天会议先不提推举李登辉的事,用一周时间去做做工作,等下次开会再讨论。“对外就宣称,等30号经国先生安葬后再做决定,这样更合适。”
中常会审议了除支持李案外的其他原定议题,且都顺利通过了。中常委们心情低落,对宋美龄的插手感到不服,“大家普遍觉得像是被耍了一样”。
会议快结束的时候,以列席身份参加的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他并非中常委成员)突然起身,请求发言并得到了许可,随后宋楚瑜直言不讳。他讲,经过几天的运作,所有中常委都同意推举李登辉做代理主席,还都签了联署提案,本应在今天的会上讨论通过,怎么又变了卦,不提这事儿了呢?
大家都盼着李登辉来当这个代理主席,这时候要是不提这事儿,国民党在大家心里成啥样了?全世界的人又会咋看这事儿呢?每拖一天,伤害就多一分,那后果可严重得没法想象。
最后,宋楚瑜情绪激动地讲道:“我身为党员,对俞国华同志今天的行为实在太失望了!(毕竟俞国华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我现在就离开会场。”
说完话后,他转身就离开了会场。
宋楚瑜的老爸宋达,跟蒋经国是结拜的好兄弟,蒋经国当“退辅会”老大那会儿,宋达就是他的副手。
蒋经国资助宋楚瑜到美国攻读,宋楚瑜取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很受蒋经国器重,被聘为他的私人英文秘书,此后仕途顺畅。他是国民党里“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
宋楚瑜这一举动,让“全场人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局面瞬间逆转,支持李登辉的议案又成了会议上的热点话题。
会议主持人余纪忠接过话头讲道:台湾岛内外的人都在关注着拥李事件的情况,“今天这个会,必须得对这个事情拿个主意”。
在短暂的安静之后,部分中常委陆续表态,赞成把拥护李登辉的议案作为临时提案,加到会议的议程里,让常委们开会讨论并表决。原本停滞不前的推举李登辉做代理主席的提案,这下进入了实际讨论阶段。余纪忠念了提案的原文,所有中常委都鼓掌表示同意通过。
余纪忠为了表示事情的严肃性,提议大家站着来表决这个方案。最后,所有中常委都站起来鼓掌,一致同意让李登辉暂代主席一职。
当晚,士林官邸给“总统府”打电话,说暂不商讨代理主席的事情,不是针对李登辉个人,希望别误解。第二天,刚当上国民党中央代理主席的李登辉,亲自去拜访了宋美龄。
于是,在蒋经国离世后的十四天里,他留下的两个最关键的职位都由李登辉接手了。国民党的权力交接算是暂时画上了句号。
1988年7月7号那天,国民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会议”(也叫“十三全大会”)在台北召开了。
7月8号,“十三全大会”首场会议上,核心议题是选出国民党的中央主席。大会主席团提议让李登辉担任这一职务,但在怎么选的问题上,代表们有了不同看法。大部分人觉得起立鼓掌表决就行,可赵少康等代表觉得“为了党内民主更实在”,应该用不记名投票来选主席。最后,还是决定用起立的方式表决,结果出席的1184位代表里,有1176人都站起来表示赞成,只有赵少康等8个人反对。这样,李登辉就顺利成为了国民党的新领导人。
(内容已全部结束)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