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为王!伊朗总统观阅兵后迅速返国推进中伊二十五年合作协议

177 2025-09-11 04:22

前言

按惯例,外国高官参加完重要活动后,都会留几分钟,彼此寒暄打个招呼,但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没有照例这么做,直接打破了这个习惯。

看完中国阅兵,他当天晚上就乘坐专机回到了德黑兰,一抵达就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迅速启动那个拖了四年的中伊25年协议。

到底什么场面把他震得那么厉害?为什么一次阅兵就能让一个国家的战略方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夜专机上的紧急决定

9月3日晚上11点,别的国家代表们还在北京吃着盛大的国宴呢,佩泽希齐扬,伊朗总统,可已经坐上了飞往德黑兰的专机啦。

这个安排实在出乎意料。按理说,按外交安排,他本该在北京多呆两天,参加一些双边会谈和文化交流的活动。

可刚才那场阅兵一结束,他的心思就不一样了。看着东风-41洲际导弹慢悠悠地从天安门广场驶过,他那双眼睛里,也透出了点不一样的意思。

后来跟着的外交官回忆说,佩泽希齐扬在观礼台上,一站就是整整三小时,眼睛一直盯着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没动一下。

有位知情人士透露,他当时看得特别投入。

更令人难忘的是,当激光和微波武器的战争经过时,佩泽希齐扬竟然还主动向周围的中方官员打听那些技术细节。

对于军事装备的浓厚兴趣,在外交场合里可不常见喔。毕竟,大部分国家的高官在看阅兵时,主要还是出于礼节上的尊重,谈不上多么关心哪些技术细节。

可是佩泽希齐扬就不一样啦。作为一直面对外来军事压力的国家领导人,他关注的可不只是那些武器装备,而是整个国家的安全屏障。

阅兵一完,佩泽希齐扬就赶紧改了行程,直接下令调整。伊朗外交部的一位官员说:“总统说他有紧要的事得马上回国。”

专机腾空而起之前,佩泽希齐扬给国内打了个加密电话,外界根本不知道里面说了啥。

不过,往后看,这通电话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飞机一落地德黑兰,佩泽希齐扬就没回家歇着,直接去了总统府。

深夜时分,总统府的灯火亮如白昼,一场关系伊朗未来的紧要会议即将拉开帷幕。会议的唯一议题,就是要全力推进《中伊25年合作协议》的全面落实。

这份协议早在2021年就定下来了,总投资规模高达4000亿美元,但经过这四年,进展一直没多快。

这次阅兵让伊朗的态度变个了样,从犹豫不决到行动果断,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呢?

当所有退路都被堵死

如果想明白佩泽希齐扬那急促的心情,得先搞清楚伊朗眼下遇到的那些挺棘手的难题。

关于美国的直接威胁,这事儿还得追溯到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可是把最后通牒扔给了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

这封信写得特别犀利,直截了当地说,要求伊朗在三个月内彻底停止核武器项目,否则美国会用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

外交话里暗藏威胁,一看就明白其中的意思。让伊朗心凉的是,美国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真正开始行动了。

今年3月,美军派出了战略轰炸机对伊朗的纳坦兹核设施进行了“精准打击”,虽然美国自己说这是“预防性措施”,但伊朗觉得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更糟的是,那些伊朗曾经寄予厚望的欧洲“伙伴”,竟然也反水了。

英国、法国、德国三国不仅拒绝了伊朗关于和平发展核技术的请求,还一起向联合国递交了声明,表示有意恢复对伊制裁。

那种被背叛的感觉,让伊朗领导层一下子就清醒了起来。原来在欧洲人眼里,我们根本不是朋友,甚至连伙伴都算不上。 一位伊朗高级官员气愤地说闹。

更要命的是,经济制裁让伊朗几乎难以呼吸。数据显示,现在伊朗有90%的石油出口都卖到中国,其他国家在美国压力下基本都停了采购。

就算这样,伊朗的经济还是一塌糊涂。通货膨胀飙到58%,货币大大贬值,老百姓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局势里,伊朗的路也不算宽敞。往西望,是美欧的冷眼相待和一波又一波的制裁压力;转头向东,是中国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好机会。

在紧急会议上,佩泽希齐扬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已经被逼到了角落,要是不赶快采取措施,伊朗的未来真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这话可不是吓唬人啊,当所有的出路都堵死了,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那就是鼓起勇气往前冲。

中国在阅兵式展现出来的强大实力,正好为像伊朗这样的国家增添了信心和勇气。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背后其实代表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给出的安全保证。

对一直遭受威胁的伊朗来说,这样的保证比任何外交话语都更让人信服。

向东看,寻找新的可能

伊朗的“转向东方”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番经过深思熟虑的长远布局。

从数字上看,这样的决策简直不用说,挺合理的。到2025年上半年,中伊之间的贸易成交额达到了336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11.2%,在全球经济萎靡的情况下还能逆势攀升。

更关键的是,中国带来的不仅是贸易的合作,更是一整套全面发展的伙伴关系。

就在几个月前,第一条由中国公司建造的国际铁路干线正式通车,从西安经过伊朗直达中东,货运时间缩短了大约40%。

恰巴哈尔港的升级改造也有了明显的进展,货物吞吐量提升了25%,如今已成为中亚地区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金融方面的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从2021年不到20%一下子飙升到2025年的68%,而且伊朗央行的人民币储备也已经突破了千亿大关。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出伊朗经济在去美元化道路上的坚决行动。借助与中国的合作,伊朗正逐步打造一套完全摆脱西方金融体系依赖的“金融防线”。

要说差别的话,西方那边就只会用制裁和威胁来应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提出来,这是典型的“实力外交”表现。

中国并不是用威胁手段逼迫其他国家让步,而是借由展示自身实力来赢得合作伙伴的青睐。针对那些渴望得到平等和尊重的国家,这种方式的吸引力可真是一击即中。

佩泽希齐扬在阅兵观礼时的体会,恰恰证明了这样的观点。他所看到的,不只是中国的军事力量,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国所展现出的担当。

在中俄伊三国的北京会谈中,大家一致强调了停止非法单边制裁的紧迫性,这让伊朗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和认可。

更让伊朗感到激动的是,这份支持不光是嘴上说说,而是真材实料的行动,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反复强调,对伊朗动手打击,完全违背了国际法,这么做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番明确表明态度,反倒让德黑兰心里踏实了不少。

看到这种情况,佩泽希齐扬的决定也就顺理成章。说到底,在大国角逐的棋局里,选边站哪一边,往往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伊朗选择了中国,除了看重中国的实力,还因为中国的理念。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合作共赢远比零和游戏更有前景。

正如佩泽希齐扬在会议上提到的:“我们不能再停滞不前了,世界已经不同了,中国也发生了变化,伊朗也得跟着变。”

这个世界最硬的通货

佩泽希齐扬赶夜路回国的事,其实暗示了一个更深的道理:在这个世界里,实力始终是最有分量的货币。

这话听起来不少见,不过放在现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里,这个简单的道理反而显得特别宝贵。

翻开历史的篇章,咱们会发现个挺有趣的规律:国家之间的合作和斗争,归根到底还是实力强弱的比拼。

冷战那会儿,美苏两国的军备比拼,基本上就是实力的较量。导弹多不多、技术有多牛,就决定谁在谈判桌上更有话语权。

如今中美之间的较量,也基本沿用了这个套路。贸易纷争、科技角逐、金融较量,每个战场都在拼出双方整体的硬实力。

像伊朗这样的中等国家,挑选盟友的依据其实挺直白:谁能保障我的安全,谁能帮我实现发展愿望,我就选谁。

这种挑选看起来挺实际,实际上很讲究理智。到头来,身处那弱肉强食的国际森林里,保命才是真关键。

中国展出的东风导弹和激光武器,对于伊朗来说,代表着在应对外界压力时不再孤立无援。这些先进装备的亮相,似乎传递出一个信号:有人在背后撑腰,伊朗可以更有底气应对各种威胁。

这种安全感不是用钱就能买来的,也不是靠外交辞令能带来的。只有真正的硬实力,才能让人拥有这样的底气和信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提到,伊朗的决策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在这个多极化的全球格局中,大小国家都拥有了更宽广的选择余地。

他们不用再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犹豫不决,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挑选最合适的合作对象。

这样的自由选择,其实就是实力均衡的体现。如果全世界只剩一个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就只能低头服从。

不过一旦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实力中心,整个局面就彻底变了。原本的竞争变成了推动合作的动力,霸权也让出了位置,合作取而代之。

从这个角度来看,佩泽希齐扬的决定,不光代表伊朗的意愿,还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趋势。

一个更趋平衡、多元化的世界正在悄然成型,实力的天秤正逐步调整。走到这一步,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国家,肯定会赢得更多的伙伴和朋友呀。

那些常常靠威胁和制裁来搞定事情的国家,可能会渐渐变得越来越孤单哦。

实力说了算,这不光是国际关系的硬道理,也指引着历史的路向。

结语

从北京的阅兵场到德黑兰的会议室,佩泽希齐扬的抉择,体现出一个深层的道理:尊严和实力一直都是一对不可分割的伙伴。

在这变幻无常的世界里,掌握真正实力的人,才能在国际博弈中下出精彩的一招。

你觉得在个人成长的路上,实力和选择之间是啥关系呢?觉得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哦。

下一篇:射手座9月远方有喜,出行或学习带来意外收获
上一篇:中国等待17年!阿富汗铜矿正式开采,承诺事项必须尽快落实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