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从不碰垃圾股,为何却说2-3元的股票可以买几十万股?
朋友们,江湖上总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A股的犄角旮旯里,藏着一批两三块钱的“潜力股”,只要你慧眼识珠,掏出个几十万,all in几十万股,等风一来,直接财务自由,会所嫩模,人生巅峰。
每次听到这种故事,我都想问一句,工头喊你搬砖了,你怎么还在这做梦呢?
巴菲特老爷子要是知道你这么理解他的价值投资,估计得连夜把自己的书从市面上全回收了,太糟蹋人了。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种“低价股崇拜”到底是个什么 mágico 操作,以及为什么大部分这么想的人,最后都成了别人致富路上的垫脚石。
一、价格是情绪的遮羞布,价值才是裤衩本身。
很多人一看到两块钱的股票,眼睛就放光,觉得这玩意儿便宜啊,涨到四块就是翻倍,涨到二十块就是十倍,想象空间巨大。
再一看两百块的茅台,头摇得像拨浪鼓,太贵了,万一跌到一百,直接腰斩,风险太高。
这种想法,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它非常符合人类逛菜市场的直觉。
两块钱一斤的白菜,你敢买一车;两百块一斤的神户牛肉,你买半斤都得掂量掂-量。
说它不对,是因为股票不是白菜,它不是消费品,它是资产。
你买的不是“股票”这个东西,而是这家“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
我给你打个比方。
A公司,一年赚10个亿,总共发行了1亿股,那每股就赚10块钱。
市场给它一个合理的估值,股价20块。
B公司,一年也赚10个亿,但是它当年为了上市圈钱,嗷嗷发了10亿股,那每股就只赚1块钱。
市场一看,行吧,也给你个估值,股价2块。
现在问题来了,你花20块买一股A,和你花2块买一股B,从价值上说,有区别吗?
没区别。
你买到的“每股盈利能力”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被不同的总股本稀释了而已。
但大部分人可不这么想,他们会觉得B公司牛逼,2块钱,便宜,干!
我们再把情况搞复杂点。
还是那个A公司,每股赚10块,股价20块。
现在来了个C公司,一年吭哧瘪肚赚5个亿,总股本10亿股,每股赚5毛,股价也是2块。
这时候,你告诉我,是2块钱的C公司有投资机会,还是20块的A公司价值高?
废话,当然是A公司。人家是实打实的赚钱机器,你C公司就是个弟弟。
可是在很多散户眼里,A和C都是“股票”,一个20块,一个2块,那肯定是2块的香啊!
你看,逻辑的谬误就出在这里。
他们把股价当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这是典型的把手段当目的,把过程当结果。
你投资,投的是这家公司未来的赚钱能力,而不是这个股票代码后面显示的那个干巴巴的数字。
价格只是围绕价值波动的狗,价值才是那个牵着狗绳的主人。
你天天盯着狗看,却不知道主人要去哪,这不扯淡吗?
所以,别再迷信什么“低价股”了,你迷信的可能只是“便宜的垃圾”。
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去买“便宜的好东西”,而不是单纯的“便宜货”。
这中间的差别,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
二、A股的“消灭低价股”运动,是牛市的狂欢,也是熊市的绞肉机。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不对啊,每次牛市一来,那些几块钱的股票不都涨得嗷嗷叫吗?
这叫“消-灭低价股”行情!
没错,你说得对。A股确实有这个尿性。
牛市是什么?
是情绪的放大器,是资金的狂欢节。
钱多得没地方去,就会去填平一切价值洼地,甚至制造出无数的泡沫高地。
那些平时没人要的低价股,因为价格低、盘子小,稍微来点资金就能拉个板,就成了游资和散户狂欢的绝佳舞台。
所以,如果你能在牛市启动前,埋伏个几十万股低价股,然后像个忍者一样潜伏,确实有可能等到一飞冲天的机会。
但这里面有几个要命的问题。
第一,你怎么知道牛市什么时候来?
A股的尿性是牛短熊长,大部分时间都在磨底和下跌,跟个渣男似的,总让你充满希望,然后又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为了等一个不确定的牛市,可能要耗上三年、五年,甚至更久。
这段时间里,你的钱就像被冰冻了一样,机会成本高到爆炸。
你隔壁老王拿着钱去买核心资产,分红都拿了好几轮了,你还在原地等风来。
第二,你怎么保证牛市来了,你手里的低价股就一定会被“消灭”?
现在A股都快五千家公司了,以后会更多。
水池子大了,水就那么多,不可能每一条小鱼都能喝到水。
很多垃圾公司,可能到退市都等不来它的“牛市”。
到时候,你等来的不是风,是退市公告。
所以,把宝押在“牛市消灭低价股”上,本质上是一种赌博,而不是投资。
你赌的是市场情绪,而不是公司价值。
这种钱,来得快,去得更快。
三、与其瞎赌,不如学点真本事。
说了半天,是不是感觉投资无望,处处是坑?
也不是。
只是说,别再用逛菜市场的思维去炒股了。
想在这个赌场里活下来,甚至赚点钱,你得学点庄家和屠夫的本事。
比如,看成交量。
K线图上的价格,是化了妆的演员,而成交量,是它卸了妆的素颜。
庄家可以把股价画出花来,但他每一次买入卖出,都得在成交量上留下脚印。
这玩意儿怎么看?很简单。
1.高位放量要你命:一波行情涨到头了,股价上不去了,成交量突然“Duang”一下放得巨大,跟过年放炮似的。
这通常不是什么新资金进场,而是里面的老油条们胜利大逃亡,把筹码甩给山顶上站岗的你。
这时候你再冲进去,就是标准的“4AM”选手——死得快。
2.低位缩量是前戏:股价跌了好几年,跟心电图拉直线了似的,没人关注,成交量小得可怜,一天就几百手,卖盘上挂单的都懒得撤。
突然有一天,成交量开始温和放大,但股价没怎么动。
这说明什么?
说明有大户人家开始悄悄进村了,在底部捡便宜货。
这就是“底量超顶量”的前兆。
当底部区域的成交量,甚至超过了之前那个头部区域的成交量时,说明新来的庄家实力比之前那个更强,志向更远大。
这时候你跟着喝口汤,问题不大。
3. 看庄家是进攻还是撤退:成交量放大,得分地方。
在底部区域,持续温和放量,股价小碎步往上爬,这是庄家在建仓,是进攻信号。
要是在高位,股价不怎么涨,成交量却天天巨大,跟刷单似的,这叫“对倒出货”。
庄家左手卖给右手,制造交易活跃的假象,吸引你这种小可爱进去接盘,他好金蝉脱壳。
但凡再有几个股评老师跳出来吹票,那基本上就是要跑路了。
看懂成交量,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猜到牌桌上其他人的底牌。
这比你天天盯着两块还是三块的股价,要有意义得多。
最后我们再回到巴菲特。
有人问巴菲特,你的投资方法这么简单,就是买好公司,然后长期拿着,为什么没人学得会?
巴菲特说了一句扎心的话:“因为没人愿意慢慢变富。”
一句话,道尽了人性的贪婪和浮躁。
大家都想一夜暴富,都想买入就涨停,都想用最快的速度走完别人一辈子的路。
所以他们去追逐那些几十倍市盈率的概念股,去豪赌那些年年亏损的ST股,去迷信那些两三块钱的“潜力股”。
他们把股市当成了提款机,却不知道自己才是那个被提的款。
而真正能赚到钱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
他们买入银行股,不指望它天天涨停,就图个稳定,每年拿点分红,然后把分红再投进去,利滚利。
十年下来,一看账户,嘿,翻倍了。
虽然慢,但稳如老狗。
财富的积累,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快”只是一时的幻觉,“稳”才是长久的真谛。
所以,朋友,别再问能不能买几十万股两三块的股票了。
你应该问的是,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钱,你愿意用多长的时间,去陪伴它成长。
想不明白这个问题,你在股市里,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兜里的糖迟早会被大人骗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