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天深海极限考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如何挺过5次反应堆停摆?

83 2025-11-22 14:12

当核潜艇在水下300米遭遇反应堆停摆、舱内温度飙升至50度、外军声呐不断“敲击艇壳”,你会怎么办?1974年,中国首艘核潜艇401艇服役后历经七年维修,仍问题频发。1981年,402艇肩负起“长航深潜”的定型重任,117名艇员挤在8平米舱室,开始了31天的生死考验。他们用预案和经验扛过5次动力全失的危机,在“蒸桑拿”般的环境中对抗厌食与压抑,甚至面对敌方侦察的挑衅,硬是将每一次危机转化为技术升级的契机——从耐压壳强化到静音性能优化,这场航行不仅奠定了09I型核潜艇的基石,更见证了中国海军“把挑衅变成磨炼”的坚韧。这段历史追问今天的我们:在舒适圈之外,是否还记得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先辈,如何用生命践行“忠诚、勇敢、奉献”?

主持人:说实话,每次听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我都觉得特别带劲儿——尤其是用在中国核潜艇身上。你想想,从一穷二白到扬波万里,这速度,谁不竖大拇指?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路走得真有那么顺吗?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肯定有故事。你当时第一反应是啥? 嘉宾:我跟你一样,第一反应也是‘这背后肯定有血有泪’。你想想啊,1958年海军一声令下,09工程就这么启动了——那时候咱们连‘核潜艇’仨字儿都摸不着边儿,小型化反应堆、艇体结构、惯性导航、空调系统,全得从零开始。几十个部门、上百家研究所、三千号人,全扎在葫芦岛船厂,这哪是搞科研,这是在啃工业史上的硬骨头!你说这开局,是不是听着就让人捏把汗? 主持人:是啊,我光听‘三千人扎在船厂’这几个字,脑补的画面就是:大伙儿睡在工棚里,图纸铺满地板,饭盒堆在角落,连空调都靠‘人话’撑着——这哪是研发,这是在跟时间赛跑。而且你刚说‘从零开始’,那我得问一句:当时最头疼的,到底是哪个环节?是反应堆?还是导航?还是……人挤在艇里连翻身都难? 嘉宾: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其实最难的是‘系统集成’——不是单个技术不行,而是所有东西得一块儿动起来。打个比方,核潜艇就像个水下移动城堡,反应堆是心脏,导航是眼睛,空调是肺,艇体是骨架。任何一个零件掉链子,整个系统就得瘫痪。1970年401艇下水,1974年服役,结果呢?蒸汽发生器老出问题,七年时间都在修修补补,部队信心都快磨没了。你说,这哪是‘下水’,这是‘下饺子’——一锅没煮熟,还得捞出来重煮! 主持人:哈哈,你这比喻太形象了——‘下饺子’,我都能想象艇员们站在甲板上,一边擦汗一边嘀咕‘这锅汤怎么老是开不了’。不过话说回来,到了1981年,国防科委和工办直接发话:‘得搞长航、搞深潜,定型!’刘华清副总长更是拍板:‘自己管自己训!’这担子就落到402艇头上了。你猜我第一反应是啥?我第一反应是:这艇员得是铁打的吧?31天满负荷航行,117名艇员+17名专家,134号人挤一块儿,这心理压力得多大? 嘉宾:你猜对了,这艇员真不是一般人。叶飞司令员亲自部署,曲振侔副司令当总指挥,431厂的工程师签保证书——那意思就是:设备要是出问题,责任可不小。你想想,12天基础训练+15天攻防演练,连救援拖轮和8人抢修组都配上了,这哪是出海,这是把整个‘应急指挥部’搬进潜艇了!而且啊,最要命的是蒸汽发生器——部队和厂家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杨连新拍板:‘略有渗漏,但正常可用。’你听听,这话说得有多谨慎? 主持人:我听着都替他们捏把汗——‘略有渗漏,但正常可用’,这不就是‘带病上岗’嘛!那后来呢?11月16日终于出发了,结果头10天,反应堆停摆5次!我刚听到‘5次’这数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每次停堆,主汽轮机停转,动力全失,艇上跟‘大停电’似的。你当时听到这个数字,是不是也觉得‘这船还能活下来?’ 嘉宾: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这船能活下来,真是奇迹’。但你仔细想,这5次停摆,其实是个‘宝贵的数据包’。每次停堆半小时内重启,艇上骨干硬是靠预案和经验扛过去了。这说明啥?说明咱们的艇员素质是真过硬!但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设计短板——反应堆控制太敏感,蒸汽管接头容易松动。说白了,当时的国产核动力,就像个刚学步的孩子,材料和工艺还没跟上。你要是站在艇员角度,这5次停摆,是不是既惊险又‘值得’? 主持人:我懂你的意思——这5次停摆,与其说是‘灾难’,不如说是‘补课’。就像生孩子,生下来健健康康,你反而不知道怎么照顾;可要是生下来有点小毛病,你才知道怎么‘养育’好他。那问题来了:除了技术危机,艇员的生活条件呢?8平米舱室挤18人,三层铺位,温度能飙到38度,空调坏了10分钟就是50度——你要是坐在那,会不会觉得‘这哪是航行,这是蒸桑拿’? 嘉宾:哈哈,你这比喻太贴切了——‘蒸桑拿’!而且还不止,吃的是罐头和压缩饼干,12立方米冷库撑30天,新鲜食物少得可怜,艇员普遍厌食。垃圾堆在舱里臭烘烘,后来才学会分类压缩抛海。心理上更难熬——长期缺氧、不见阳光,情绪低落是常态,只能靠电影、杠铃比赛解闷。但你知道最暖心的是啥吗?当年潜艇兵伙食待遇特别好,一天能吃2块钱,比陆地上4毛5的标准高出一大截——这叫‘水下蛟龙,得吃好喝好’! 主持人:这待遇听着是真不错——‘水下蛟龙,得吃好喝好’,我都能想象艇员们一边啃压缩饼干一边说‘这顿饭值2块钱,值了!’不过,外部环境也不太平吧?外军侦察机、电子侦察船围着转,甚至用声呐‘敲击艇壳’——那‘当当当’的声音,穿透艇体,在狭小舱室里回响,像不像有人在你家门上‘砸门’?你要是艇员,听到这声音,第一反应是啥? 嘉宾:说实话,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谁啊?这么没礼貌!’但咱海军战士,那都是训练有素的——不怒、不慌,记录数据,减速加深,尽力躲避扫描。副艇长张怀华后来回忆说,敌对势力闻着味儿就来了,飞机飞头顶,伪装船晃悠,声呐‘砸’艇壳,但咱们就是不理他们,坚持公海航行自由。这哪是‘敲门’,这是在给你‘上课’!人家想试探你的极限,你就得给人家一个‘教科书’式的回应——用更稳、更强的自己,把挑衅变成磨炼! 主持人:你这话说得太有力量了——‘把挑衅变成磨炼’,这不就是中国海军的韧性吗?那返航的时候呢?12月17日顺利靠港,码头上掌声雷动,三天后全体官兵立三等功。你猜我最感动的是啥?不是立功,而是返航后检查发现,808加压器电加热器的接触点竟然松了,还熔化了——要是当时高速航行,真出事了,靠港都悬!这说明啥?说明‘稳妥为上’的决定太明智了。你当时听到这个细节,是不是也觉得‘这帮人,真是把命都押在了‘稳’字上’? 嘉宾:没错,这帮人就是把‘稳’字刻在骨子里了。你想想,31天航行,5次停堆,10分钟50度高温,外军声呐‘砸门’,垃圾堆满舱——他们硬是靠‘预案+经验+意志’扛过来了。而且这趟航行,直接给后续艇型‘打补丁’:噪音减小了,耐压壳更强了,部队信心也建立起来了。1985年,09I型更是一口气干到90天,打破美国83天记录!1987年404艇定型入役,叶飞司令员亲自发贺电——这哪是‘定型’,这是‘奠基’! 主持人:对,这就是‘奠基之石’——从09I到094,从攻击型到战略导弹型,从南海巡逻到亚丁湾护航,中国核潜艇的‘蓝水梦’,一步一个脚印,正在变为现实。你刚说‘奠基’,我突然想到:这段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啥?是‘自力更生’?是‘敢拼敢闯’?还是‘把每一次危机,都变成成长的机会’? 嘉宾:我觉得,最核心的是‘把每一次危机,都变成成长的机会’。你看,反应堆5次停摆,教会我们怎么优化控制系统;蒸汽发生器渗漏,逼我们改进材料工艺;外军声呐‘敲门’,让我们更注重静音性能。这就像打游戏——你总得先‘死’几次,才知道怎么‘通关’。而当年那些在艇内深海中,与黑暗、狭小、危险为伴的将士们,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忠诚、勇敢、奉献’——这背后,是怎样的坚韧与牺牲?我们今天坐在空调房里,是不是该多想想他们的付出? 主持人:你说得太对了——我们今天能开着现代化的‘大国重器’在海里遨游,谁能忘了当年那些在狭小空间里,冒着生命危险,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先辈们?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才换来了今天的‘中国海军,挺起胸膛’!所以啊,如果你觉得这期节目对你有帮助,请分享给你认为会需要它的朋友。欢迎关注,我们下次接着聊。

下一篇:谢娜主持晚会还是差一口气!直播时接话卡顿,看热闹忘记控场还一直笑
上一篇:南海局势紧张,美军介入协助菲方,解放军加快增兵,包围四国舰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