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率不降了?银行哭穷息差创新低,央行透露四季度还有这一招
10月20号,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又没动静,1年期和5年以上的LPR还是稳稳地在3.0%和3.5%,这都已经是第五个月了,一直保持不变。
不少等待房贷利率降低的买房人有点失落,不过背后其实还有更复杂的原因。由于银行的净息差已经滑到历史最低,负债成本不断上升,让它们没太大动力主动降低LPR。说白了,银行现在也不太好过,盈利压力越来越大。
先聊聊银行现在到底有多“尴尬”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从2021年的2.08%一路跌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1.42%,这个数值已经远远低于那道1.8%的警戒线了。
您说的这个概念嘛,就是银行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来谋生,现在这个差距越收越窄,有的银行都几乎快赔钱了。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是1.53%,在上市的银行当中,只有常熟银行一家还能保持在2%以上。
今年一月一号,许多买房子的人在银行APP上瞧见房贷利率明显下降了不少。来自河北唐山的小顾发现,他的贷款年化利率从3.9%掉到了3.3%,减了60个基点。
这次利率调降让不少“房贷族”挺舒坦的,每个月还能省下一笔钱。不过,银行方面的压力就更大了,收入下降了,可成本却没怎么降。
到了2025年5月,六大国有银行都一块儿把人民币存款利率往下调了,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存款利率都降低了25个基点。银行这样调存款利率,主要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成本压力,这样才有余地继续给企业和个人降低贷款利率。
但说起这事啊,存款利率一跌,很多老百姓就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转战理财产品或者基金去了,这下银行的存款反倒变少了。
说到政策方面呢,给出了挺明确的信号。5月7日,央行公告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0.5个百分点,向市场注入大约1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同时把政策利率也调低了0.1个百分点。
这些操作展现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明确信号。央行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资金,让企业和个人贷款变得更划算。
但是,10月的LPR为什么还没动呢?关键是时机的问题。那7天期逆回购的操作利率,作为LPR的定价基础,还是保持在1.40%,没变。央行的政策利率没调,LPR自然就不太可能下降。而且,现在市场上的利率也有上涨的趋势,银行在货币市场融资的成本反而在增加。
专家们普遍觉得,真正动真格儿的时机在四季度。东方金诚的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到了年底,推动内需增长、稳住房地产市场的过程中,政策利率和LPR报价还是有下降的可能的。
估计政策或许会借助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的方式,促使居民房贷利率有更明显的降低。
央行已经说明了,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市场动态,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确保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充裕。说到底,今年降准降息的事情已经不少次了,这不是空话。
目前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大约在6.6%,全年还可能再下调0.5到1个百分点,预计能带来1到2万亿元的流动资金释放出来。
提到房地产市场政策支持其实挺给力的,从11月1日开始,已有房贷的借款人可以和银行协商,重新商定重新定价的周期,调整后可以选3个月、6个月或者12个月。
这就意味着以后LPR一下降,买房的人不用再等一年才能享受到优惠了,最短3个月就能搞一次调整。
山东济南的焦先生算是受益的代表,他在2020年贷款买房,之前每年1月1日才能进行一次利率调整。如今将重定价周期改成了3个月,一年能调整四次,LPR每次下降都能更快地带来实惠。
未来几个月,央行还会拿出不少招数,打出各种货币政策组合拳。比如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这些招数,会被轮番上阵,用来调节中短期市场的流动性。用这些手段,央行能更灵活地给市场释出资金,确保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一直挺充裕。
银行这边也在出点子呢。平安银行表示,到了2025年,打算把零售负债端的成本压低,从目前的倒数第一,努力降到倒数第二、第三名的位置。
兴业银行打算靠工资发放、收单等业务做文章,来拓展结算性存款。到2024年,预计这类业务会贡献40%的零售结算存款。这样的低成本存款能够帮银行降低负债的花费,也为未来降低贷款利率腾出空间。
外部环境也在变得更加有利。去年,美联储已经启动了降息周期,这为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也有所减轻,央行可以更专心应对国内经济的需要,降准或者降息都能随时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