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都要”的斯凯奇,从潮流宠儿到“爸妈鞋”再到双位数暴跌
从韩流顶流到“中老年专属”,
一个同时被00后和60后喜欢的品牌,
为什么反而陷入了致命危机?
它又经历了怎样魔幻的变形记?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很魔幻的品牌——斯凯奇。
它魔幻在哪儿呢?魔幻在不少人每次家庭出游,会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从你爸你妈,到你三姑六婆,再到你二舅老爷,他们脚上,可能都穿着一双斯凯奇。这鞋,主打一个舒适,主打一个一脚蹬,主打一个“中老年人旅游指定装备”。它在你全家的脚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堪比过年时饭桌上对你个人问题的一致拷问。
按理说,能拿下中老年市场,成为“爸妈心头好”,这生意基本就稳了。毕竟,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啥?品牌忠诚度高,不瞎折腾,认准了一样东西能用到天荒地老,而且消费能力杠杠的。斯凯奇靠着“舒服”这两个字,简直是拿到了中老年市场的VIP入场券,本该是躺着数钱的节奏。
可现实,往往比小说更魔幻。就在斯凯奇全面占领你家鞋柜的时候,它的业绩,亮起了红灯,而且是那种闪着蹦迪特效的红灯。
我们来看一组不怎么体面的数据:想当年,斯凯奇在中国市场也是阔过的,2024年一季度,销售额增长还接近13.30%,妥妥的两位数增长。结果画风突变,到了二季度,增速直接被干到了3.44%。然后,真正的暴击来了,三季度,直接负增长,下滑了5.71%。全年算下来,靠着上半年的老本,最终下滑了0.85%。
你以为这就到底了?不,生活专治各种不服。时间来到2025年,这颓势跟坐上了滑梯一样,上半年,斯凯奇中国的销售额从差不多45.52亿元人民币,直接掉到了40.02亿,暴跌了12.08%。这个跌幅,已经不是“增长乏力”了,这是“失速下坠”。
如果这个数据,还不能让你有直观的感受,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行业数据: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已跃升至5425亿元,在这个大蛋糕里,安踏集团营收突破708亿,李宁冲到286亿,特步也来到了136亿,哪怕是“国产四天王垫底”的361°都站到了百亿门槛上。
这就很奇怪了,一边是我们在生活中肉眼可见的“爸妈人脚一双”,另一边是财报上冰冷无情的“销售额大幅下滑”。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卖不动”的信号越来越清晰,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斯凯奇,你到底怎么了?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斯凯奇的品牌形象,突出一个“精神分裂”。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斯凯奇曾经是“潮流”的代名词。十几年前,韩流明星带货,主打一个五颜六色、松糕厚底。后来又搞出了“熊猫鞋”,黑白配色,设计复古,一度成为街头潮男潮女的必备单品。那个时候,斯凯奇的店开在最繁华的商场,请的是最红的流量明星,打的旗号是“年轻”、“活力”、“时尚”。
但与此同时,它还有个B面,一个无比接地气,甚至有点“土味”的B面。那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舒适”。它的记忆棉鞋垫,它那宽得能跑马的鞋楦,它那不用弯腰就能穿进去的“一脚蹬”设计,精准地击中了中老年群体的痛点。
年轻人追求的是帅,是酷,是与众不同;而爸妈辈追求的是什么?是养生,是舒服,是走一万步脚不疼。
于是,一个非常拧巴的场景出现了:斯凯奇的广告里,这边是“90后”青年演员成毅穿着复古潮流款跳街舞,那边可能是63岁的影帝梁朝伟穿着“老人鞋”告诉你这鞋有多舒适防滑。它既想在上海时装周走秀,又想占领县城广场舞的C位。它既想让年轻人为它的设计和品牌溢价买单,又想让中老年人为它的功能和实用性付费。
在商言商,想把所有人的钱都赚了,这想法没错,谁不想呢?但品牌这东西,最怕的就是面目模糊。当一个品牌既想代表“潮流”,又想代表“居家”,结果往往是两边都不讨好。
对于年轻人来说,潮流的本质是什么?是区隔,是“我和我爸妈不一样”。当你发现你脚上辛辛苦苦排队买来的潮鞋,你爸也穿了一双同款去钓鱼,那种“潮”的感觉瞬间就崩塌了。年轻人会迅速抛弃这个品牌,因为它不再是身份的象征,反而成了“家庭装”的代名词。
而对于中老年市场呢?看似稳固,其实也暗藏危机。
“舒适”这个卖点,在十年前或许是个王炸,但在今天,它已经成了一个基础款,是所有运动品牌的标配。你看看耐克的React,阿迪的Boost,国产的李宁以“䨻科技”达成超轻回弹,ASICS亚瑟士靠GEL凝胶精准缓震,New Balance凭ABZORB等技术保障软弹脚感。谁家不说自己的鞋舒服得像踩在云上?
当所有人都开始讲“舒适”的故事时,斯凯奇的护城河就被填平了。
更要命的是,中老年人虽然忠诚,但他们也对价格敏感。斯凯奇一双鞋,动辄五六百,卡在中间位置。往上看,耐克、阿迪达斯通过电商折扣把价格压到300元—600元区间;往下看,安踏、特步的同类产品价格始终稳定在300元—400元,361°、鸿星尔克更以200元内的低价占据县域市场。
当有更便宜、同样舒服,甚至更“爱国”的选择时,他们为什么还要坚守斯凯奇呢?
所以,斯凯奇的困境,本质上是一个定位的困境,一个“既要又要”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它像一个贪心的渔夫,撒了一张巨大的网,想把海里所有的鱼都捞起来,结果网眼太大,高端的潮流大鱼嫌它low,跑了;低端的性价比小鱼从网眼里溜走,投奔了国产品牌的怀抱。最后网里剩下的,是一些念旧情的,或者信息没那么灵通的中老年核心用户。
但光靠这部分存量,显然无法支撑起一个品牌的持续增长。
更何况,产品创新也乏力了。打开斯凯奇的天猫旗舰店,销量前几名仍是热销多年的熊猫鞋系列,比如2023年秋季上市的奶茶熊和夏季上市的小冰熊系列 。有忠实粉丝都表示,斯凯奇的鞋设计相似度高,所谓“新款”无非是在同款基础上加些点缀、换种材质,越来越没吸引力了。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斯凯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下降,但他在销售渠道的建设上却“左右横跳”。
线下方面:2021-2023年狂开2000+门店,总数冲到3500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57%。结果发现下沉市场根本不吃这套——县城消费者认的是安踏特步361°,谁花599买双“既不能炸街也不能攀比”的陌生洋牌?于是2025年突然战略转向:“回归一二线核心商圈!”
但尴尬的是,北上广深的核心商场早被耐克阿迪占完C位,李宁安踏抢完次席,斯凯奇只能蜷缩在四楼拐角,隔壁不是儿童乐园就是健身房更衣室。有商场运营吐槽:“他们家客流倒是稳定,可惜平均年龄45岁+,年轻人路过都不带拐弯的。”
电商方面:2024年双十一运动鞋品类TOP10不见斯凯奇踪影,直播数据更是扎心——斯凯奇场均观看人数只有安踏的1/3,转化率低至1.2%,而行业平均水平是2.5%。有直播运营直言:"我们主播都不愿意带斯凯奇的货,因为年轻人进来就问‘有没有不是老人款的’。”
这种卖不动的后果直接体现在库存上。斯凯奇2024年的库存高达19.2亿美元,比前一年底增加了近4亿美元。存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8天拉长到145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年有40%的时间都在卖存货,比行业平均90-110天的水平慢了整整一个半月。
为了清库存,直播间里不时出现“四折优惠”,甚至有网友发帖称“斯凯奇2024年还在清理2021年的库存”。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在2025年下单,收到的竟是2023年的库存鞋。
库存积压太久,鞋子自然老化,开胶、断底、破皮的投诉也随之而来。有经销商吐槽说:“2025年卖的还是2023年的库存鞋,拆箱直接老化开胶,顾客投诉像雪花片似的飞来。”
当斯凯奇还在纠结“要潮流还是要舒适”时,对手们已经完成精准卡位。
安踏集团用FILA抓时尚人群(营收突破200亿),用迪桑特攻高端户外(增速超50%),用始祖鸟锁死土豪阶层(会员消费均价8000+);李宁的国潮线“中国李宁”站稳900+价位,专业篮球鞋韦德之道炒到2000+;就连黑马选手HOKA都靠厚底跑鞋实现80%增长,Salomon借山系潮流在小红书狂揽百万笔记。甚至老年赛道都被专项击破:足力健专攻老年鞋(市占率51%),其老人防滑鞋仅售199元,比斯凯奇便宜60%还送免费洗脚盆。
这些品牌,每一个都像一把锋利的锥子,在一个细分领域里扎得足够深。而斯凯奇呢?它什么都做,运动、休闲、复古、商务……但好像在哪个领域都不是最顶尖的那个。打开天猫旗舰店,首页同时推送:儿童卡通鞋(399元)、职场通勤鞋(699元)、老年健步鞋(559元)、复古潮流鞋(899元)……
更魔幻的是,就在公司业绩在中国市场拉响警报的时候,它把自己给卖了,以超过9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巴西的私募股权巨头3G资本,然后准备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一个在2024年,刚创下了全球营收89.6亿美元历史新高的品牌,怎么转头就“卖身”了呢?这背后,除了中国市场的疲软,还有来自关税的耳光。
斯凯奇是个美国品牌,但它超过六成的鞋都是从中国、越南这些亚洲国家进口的。贸易风浪一起,关税成本高得肉疼,利润被挤压得嗷嗷叫。
根据斯凯奇财报自曝:其美国市场占比39%,但超60%产品产自中国和越南。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鞋类加征25%关税,导致单鞋成本增加30-50元。虽然部分产能转移越南,但越南产能占比仅28%,且人工成本比中国高15%——这波操作相当于躲冰雹跳进暴雨。有供应链专家算过一笔账:斯凯奇因为产能分散,单鞋物流成本比安踏高18%,生产线效率低13%,这些最终都体现在终端价格上。
退市私有化,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斯凯奇想暂时躲进一个避风港,不用每个季度都被华尔街的分析师拿着放大镜看业绩,可以更灵活地应对这场风暴。
但在冷月看来,这操作看似机智,实则暗藏危机。
3G资本以“成本屠夫”著称,曾对卡夫亨氏疯狂裁员降本导致创新停滞。其经典套路是:收购→砍成本→做高利润→转手卖出或再上市。但对斯凯奇而言,最需要的不是降本而是重建品牌认知。当3G开始砍研发费用、缩减SKU、关闭亏损门店时,可能直接剁掉品牌未来十年的增长根基——这好比为了省油把发动机拆了推车走。
说白了,斯凯奇的衰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它试图用一种模糊的、大众化的策略,去应对一个日益精准化、圈层化的市场。它想讨好所有人,结果却让核心消费群体感到了困惑。年轻人觉得它“爹味”太重,不够酷;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觉得它不够便宜;追求专业运动性能的觉得它不够硬核。
它的成功,源于在一个市场还不够成熟的阶段,用“舒适”这个最大公约数,迅速打开了局面。
但它的危机,也源于在市场高度成熟、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依然固守着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思维,而没有构建起真正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想同时赚潮人的钱和爸妈的钱,这条路不是走不通,但极其考验操作。
它需要你有足够强大的品牌掌控力,能做出清晰的产品线区隔和营销区隔,让两个群体各取所需,互不干扰。但从斯凯奇目前的情况来看,它显然没处理好这个平衡。
不过话说回来,斯凯奇未必没有翻盘机会。其全球年销售仍超90亿美元,现金流还算健康,品牌认知度(哪怕是中老年群体)依然存在。关键是要直面三大灵魂拷问:到底要不要放弃“全年龄段通吃”的幻想?敢不敢把研发投入提到行业平均的2.5%以上?能否把3500家门店转型成“中老年健身社群基地”?
商业世界从来不同情“谁都很喜欢但就是不买单”的品牌。就像相亲市场上老好人总被发好人卡——消费者要的不是你什么都行,而是你某一点特别行。现在的斯凯奇,就像那个同时给十个姑娘写情书的暖男,最后收获十张“你是个好人”卡。不如学学李宁“中国风”、安踏“冠军梦”、HOKA“缓震狂”——至少让人记住你到底是谁。
斯凯奇的故事,给所有品牌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在一个选择无限多的时代,平庸和模糊,就是最大的原罪。你必须清楚地告诉消费者你是谁,否则,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告诉你他们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