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智胜:空管龙头跨界AI与VR,计算机应用板块的硬科技代表
183
2025-08-06
当战争卷走男人,乌克兰街头的煤气罐由女人扛起,矿井深处晃动着女矿工的头灯,连拖拉机驾驶座上都坐着扎马尾的姑娘。超市货架前,单亲妈妈反复对比价格的手在颤抖——卫生巾价格飙涨四倍,她最终抓起一包廉价布条。 这个国家2800万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近300万,而炮火仍在持续吞噬她们的丈夫、父亲和儿子。
基辅那家小咖啡馆的老板娘安娜,冷藏柜里囤着战时最珍贵的资源:牛奶。 停电超过六小时,这些牛奶就会变质,而她的两个孩子将失去重要营养来源。 三年前丈夫被征召入伍后再无音讯,她独自撑起店铺,每天工作16小时。 像她这样的女性遍布乌克兰:全国4300万人口已锐减至2800万,留守的女性被迫成为650万个家庭的唯一支柱。
在哈尔科夫钢铁厂,女焊工伊琳娜的面罩下淌着混合铁屑的汗水。战前她是幼儿园老师,现在每天搬运30公斤钢板。 “流水线上70%是女性”,她指着远处操作起重机的玛利亚,“她丈夫战死后,三个孩子等着吃饭”。 钢铁厂的高温让女性生理期异常痛苦,但她们不敢请假——月薪折合人民币不到1800元,迟到一次扣三天工资。
婚介所招牌被家政公司广告覆盖,东部战区适婚男女比例达到惊人的1:9。 跨国婚姻成了救命稻草,中乌联姻两年激增40%。 26岁的奥克萨娜在河南农村教俄语,每月汇回3000元给癌症母亲买药。 “中国丈夫总问为什么我必须工作”,她苦笑着展示手机里堆积的催婚信息,“可如果我停下,妈妈就会停掉止痛针”。
更残酷的选择藏在基辅地下室。 代孕机构小广告贴在产科医院走廊:“包吃住,月付500美元”。 联合国报告揭露,乌克兰代孕产业规模达12亿美元,多数签约女性是战损军人遗孀。 31岁的索菲亚攥着合同流泪:“儿子需要心脏手术,这是我唯一能快速挣到1万美元的方式”。
防空洞里的早教课充满战争烙印。教师娜塔莉亚的识字卡写着“Щ”字母——这是乌克兰语“掩护”(Щит)的首字母。 三年来约6万名婴儿在防空洞出生,孩子们听到飞机轰鸣会本能钻桌底。 地铁站成了临时教室,单亲妈妈们借着手机灯光给孩子检查作业,而她们中68%的人正面临失业。
技能培训教室是少数亮着灯的地方。利沃夫IT培训班里,45岁的玛尔塔在键盘上笨拙地敲击代码。 她曾是银行职员,如今丈夫阵亡抚恤金不够支付房租。 “去年343名姐妹考取货运驾照”,她指着同学桌上孩子的照片,“我们白天当清洁工,晚上学编程,就为让孩子不用捡炮壳卖废铁”。
战火中的卫生危机触目惊心。 切尔尼戈夫农村妇女用煮沸的纱布当卫生棉条,山羊养殖场的女红用动物抗生素给自己治疗感染。 当德国援助的卫生巾仅覆盖基辅5%人口时,女医生达莉亚组建了流动诊所,用艾草和棉布制作经期包。 “超市卫生巾标价是战前四倍”,她展示着浸泡药草的布条,“而我们的女矿工在井下连续工作12小时”。
波兰华沙的清洁公司专招乌克兰女性,招聘广告写着“包食宿,月薪2000兹罗提(约人民币3600元)”。 但37岁的卡佳被迫把9岁儿子留在利沃夫孤儿院:“合同要求住宿舍,带孩子的不要”。 联合国数据显示,超660万乌克兰女性流亡欧洲,其中30%遭遇过性勒索或人口贩卖。
硝烟中的女性正改写生存规则。 第聂伯罗河畔,退休教师波琳娜在炸毁的学校地下室开设免费课堂,57名孩子挤在煤油灯下学微积分。 哈尔科夫的女医生们用改装救护车运送化疗病人,车顶绑着自制的反无人机干扰器。 当她们把山羊奶酪装进印着向日葵的包装盒时,盒盖内页印着一行小字:“这不是救济品,是带着尊严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