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姐·大头瞬间破防?”
131
2025-07-29
"外卖补贴大战看似热闹,实则巨头们垄断的餐桌纹丝不动——商家抽成30%堪比高额个税,骑手收入增长靠延长工时,消费者薅完羊毛终将买单。历史证明:烧钱大战的终点永远是垄断涨价,这次连剧本都懒得换。"
一、补贴内卷的本质:强化垄断而非打破垄断
短期狂欢与长期垄断固化外卖平台通过“百亿级补贴”吸引用户,看似打破市场格局,实则加速行业洗牌。新入局者(如京东)以烧钱换份额,但受限于运营效率(如配送时效、算法调度),难以撼动美团等头部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例如,美团日单量达7800万单,对新玩家形成碾压式优势。
内卷消耗中小参与者,巨头地位更稳固补贴成本最终转嫁给商家和骑手:
商家分摊补贴:京东补贴规则从“平台全额承担”变为“与商家五五开”,且不参与补贴的商家会被降权;
骑手收入压缩:单笔配送费从十几元降至不足5元,收入依赖延长工时35。 这种模式迫使中小商家和骑手承担竞争成本,而平台通过流量分配权进一步集中控制力。
二、垄断的三大表现形式
佣金剥削:抽成比例居高不下尽管有平台宣称“降低佣金”,但行业普遍抽成率仍高达20%-30%,被类比为“高额个税”。商家利润受挤压,部分陷入“不参与补贴没流量,参与则无利润”的困境。
算法控制:低价竞争绑架生态平台算法优先推荐低价商品,迫使商家卷入价格战,形成“低价换流量”的恶性循环。例如,京东被曝通过排序权重强制商家分摊补贴。
劳动者权益架空骑手名义收入增长实则依赖超时劳动,且多数平台未全面落实五险一金。仅有少数企业(如京东、美团部分业务线)尝试改善。
三、历史规律:烧钱大战的终点必然是垄断涨价
消费者“薅羊毛”不可持续:用户短期获益依赖平台烧钱,但补贴退潮后需承担更高客单价。参考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案例,市场整合后均出现显著涨价。
行业创新停滞:过度内卷导致资源向价格战倾斜,企业无力投入技术升级。例如,京东配送时效落后美团40%(14分钟 vs 10分钟),暴露运营短板。
四、监管与舆论警示内卷风险
政策定调“反内卷竞争”国家层面从“防止内卷”升级为“整治内卷”,《经济日报》明确呼吁设定“掠夺性定价监管红线”,防止烧钱透支行业生命。
官媒批判平台零和博弈《人民日报》强调:低价竞争是短视行为,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新浪财经》指出,2025年重启价格战背离了“拼品质、拼服务”的行业趋势。
结论:内卷是垄断的催化剂,非解药
“外卖补贴大战并未动摇垄断根基,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加固了平台的控制权”。短期补贴本质是资本清扫战场的手段,最终通过涨价、压榨劳动者、剥削商家回收成本。打破僵局需:
强化反垄断执法:细化“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认定标准,保护中小商家议价权;
转向效率竞争:平台应聚焦算法优化、配送体验升级,而非简单烧钱;
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全员社保覆盖,避免骑手成为内卷牺牲品。
历史剧本重复上演,唯监管与模式创新可破局。